当前位置: 首页>健康>食药>正文

“增高针”非神药,一味求“高”不可取

2024-02-23

“春天就要来了,想孩子再抓紧时间‘拔拔个儿’。”日前,吴妈妈带着14岁的小吴从江西专程来沪求医。但X光片显示,小吴的骨骺接近闭合,这意味着孩子的生长发育即将停止。“孩子才163厘米,真的没有希望再长长吗?”

吴妈妈的疑问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的矮小症专病门诊,近来聚集着不少这样的家长,希望借助“增高针”,让孩子收获“完美身高”。

“增高针”究竟有没有用?正值春季这一长高的黄金期,记者走进儿科医院矮小症专病门诊一探究竟。

“身高焦虑”,带火儿童生长激素市场

孩子的身高问题,困扰着不少家长。“预计最终身高152厘米?医生你是不是算错了?”在儿科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副主任医师郑章乾的诊室,一位孩子妈妈听到他的初步诊断后,一脸不可置信。

站在一旁的孩子名叫小珺,今年9岁。检查显示,她生长发育缓慢,明显晚于同龄人。“我和她爸爸都不矮,孩子怎么会不长个子?”随即小珺妈妈又问道:能不能为孩子打针?

“增高针”即生长激素制剂,近年来在家长群体中的知晓度颇高。希望通过人为干预,通过药物介入促进孩子长高,可以说,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身高焦虑”,直接带火了儿童生长激素市场。

“确实,门诊上不少家长都在咨询生长激素。”郑章乾告诉记者,孩子长不高,从医学角度上来说是“矮小症”,可究竟是什么导致生长缓慢,是不良生活方式还是生长激素缺乏,这是需要明确的。他尤其强调的一点是:不少身材矮小的患儿,并非因疾病导致发育异常,甚至贴合遗传身高发育,那么这就不是病。

可汇聚到矮小症专病门诊上的家长,却抱着别样的期待——让孩子尽可能长高。甚至有家长直言,“为了让孩子长大后不受歧视、能找到满意的工作、遇见满意的对象,只要有物质条件就该打(增高针)!”

对此,郑章乾在接受采访时直言,所谓“是药三分毒”,生长激素也有副作用。临床上有部分孩子注射后出现甲状腺疾病、血糖升高、过敏反应等。他给家长的建议是:不到万不得已不打针。

真正的长高“捷径”,始于良好生活习惯

在门诊上,郑章乾经常给家长做健康科普:影响孩子生长发育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遗传因素占近70%,而后天因素则占30%,包括睡眠、饮食、运动等。俗话说,先天不足后天补,但令人遗憾的是,不少孩子自身生活习惯并不好。

小博今年已经6岁了,但他的骨龄只有4岁,一般来说,骨龄与年龄相差范围应在正负1岁之间。医生翻看检查报告,发现孩子明显缺乏钙和维生素D。妈妈有些无奈地说:“孩子很挑食,不爱喝牛奶、吃鸡蛋,光吃白米饭。寒假里睡得也晚,但想着放假就没管孩子了。”

从临床上看,挑食、晚睡、缺乏运动正成为越来越多孩子的通病。可改变生活习惯谈何容易,因此不少家长期待为孩子的生长发育寻到一条捷径。光靠打针能否“逆天改命”?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此外,一些家长的认识误区,也容易耽误孩子。比如,有的家长认为“父母不矮,孩子长个是迟早的事,无需操心”;还有家长直言,“现在营养这么好,孩子怎么会矮?!”

“就诊的最佳时机在孩子刚发育时,个体情况不同,家长要适时观察孩子的身体变化。”郑章乾介绍,他最近刚结束的一个案例,女孩从8周岁便开始注射生长激素,用药时长5.8年,目前回访身高159.5厘米,“尽早干预,及早发现问题所在,才能对症治疗。”

另外,郑章乾注意到一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儿童生长发育异常密切相关,应当引起家长的重视。“有的家长会给孩子用防晒霜、护肤品等,甚至市场上还出现了儿童化妆品,这些都不建议使用,否则将影响孩子骨龄进展,出现提前发育等情况。”他提醒,在生活中,家长应从孩子的睡眠、运动、饮食等多方面入手,当然也不必一味求“高”,更不能盲目相信“增高偏方”,毕竟孩子健康才是最重要的。(瞭新社)

编辑:果果    责任编辑:方知有

来源:光明网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 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

国家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9140089号

瞭望新时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