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经济>宏观>正文

12个万亿GDP城市亮出今年增速目标 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2023-01-20

随着地方两会陆续召开,全国24个万亿GDP(地区生产总值)城市中,已有12个亮出了2023年GDP增速目标,包括广州、苏州、宁波、济南、青岛、郑州、长沙、合肥、武汉、福州、泉州和南通。

它们的增速目标普遍亮眼,除了苏州设为5%,其余城市均在5.5%~7%之间,目标增速基本都将高于2022年的实际增速。作为中国区域经济的增长极,根据2021年公布的统计数据,这些城市的GDP总量约占全国总GDP的四成。万亿GDP城市在2023年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速。

事实上,这些城市发布的经济增速目标也确实与各机构、学者对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测相似。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预测,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5.1%左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则指出,5%是2023年GDP增长的“底线”。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23年会是经济复苏反转的一年,不过,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仍然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

中部地区或成增长亮点

上述12座城市中,2023年经济增速目标最高的城市是郑州和长沙,目标定在了7%。另外,同为中部城市的合肥和武汉也将GDP增长目标定在了6.5%以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所教授张可云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在东部地区城市暂时遭遇发展“天花板”的当下,中部地区的核心城市是中国未来增长的亮点。

“过去,沿海地区是对外开放的前沿。但是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可能触及到‘天花板’,而中部地区将会成为我国未来对外开放的新前沿,这是逐渐向内陆推进的发展态势。”张可云说。

另外,中部城市较高的增长预期,也与其较小的基数有关。张可云指出,郑州和长沙都是GDP刚过万亿的城市,基数较小,因此虽然增长率较高,但绝对增量不算很大。相同的增量,对于长沙可能是3%的增长,而对北京可能只有1%。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接下来,武汉、长沙、郑州、合肥等中部地区的万亿GDP城市,将起到较强的带头作用,他们发展的引擎在于工业与创新。以长沙为例,其工程机械领域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而在产业链效应之下,长沙也将会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

张可云认为,当前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省内甚至是区域范围之内的市场应是统一的。围绕中心城市,不同地区之间应分工合作,有意识地把产业从相对分散变成相对集中,也就是所谓的“一荣俱荣”。

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无论是郑州、济南提出的“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还是合肥提出的促进消费,“创新数字化、品质化消费场景,发展新零售、电商直播等新业态”,扩内需、促消费被万亿GDP城市摆在了2023年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上。

这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是2023年经济工作的第一条,并“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内需是2023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发力点,因为受疫情冲击最大的领域就是消费,而在防疫政策优化之后,消费也是比较容易恢复的。事实上,最近他已经观察到消费恢复和经济运行加快的迹象,这些迹象都对于设定经济增速目标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刘元春也认为,此前由于疫情的冲击,消费出现了非常态化的收缩,随着疫情冲击的高峰过去之后,中国经济社会秩序将正常化,消费将会出现恢复性上涨。另外,国家和地方也会出台相应的消费刺激政策,因此2023年消费出现较为明显的复苏和回升是确定的。不过他也指出,相较报复性消费,更大的可能是循序渐进的消费回升。

在这个过程中,万亿GDP城市将成为有力引擎。董煜指出,它们都是区域中心城市,消费能力强,恢复潜力大,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运行将会起到积极作用。

不过,董煜也强调,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拉动内需不是简单的刺激消费,还要关联供给侧改革,后者是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工作的主线。他指出,消费的提振将推动产业的升级,通过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经济运行体系的效率。

投资仍是关键词

不难看出,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背后,投资仍然是关键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扩大内需最重要的抓手之一就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2022年,中国基础建设的投资增速已接近10%,未来一年还将继续提高。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万亿GDP城市广州市提出,将大抓有效投资潜力释放,以重大关键项目牵引投资增长。几天前,广州市发改委副主任陈旭在广州一季度重大项目发布会上说,今年广州拟安排项目1722个,总投资超6.5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261亿元,相当于平均每月超过400亿元的投资额。

这其中,总投资超100亿元的项目149个,包括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在内的九个项目年度投资将超过50亿元。陈旭指出,今年广州在基础设施、产业两大领域年度投资均将超过两千亿元。目前,正加快项目开工进度,做到“应开尽开、能开早开”。

同为万亿GDP城市的福州,也在新年首日开工了一季度177个重大项目,总投资983亿元,涉及产业发展、社会民生、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

其他万亿GDP城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披露的数据也能看出其在投资方面的信心。郑州、合肥都将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目标定在10%及以上,郑州为15%,合肥为10%左右,均高于上年目标。

刘元春指出,扩投资确实是2023年关键性的稳增长项目,从投资的增速看会有明显回升。不过,这其中也面临着不确定性,比如房地产。政府着力于房地产行业复苏的投资,依旧是中国稳增长的一个核心。但其触底复苏的进程究竟将如何展开,底部会出现在今年的二季度还是三季度,会对全年的投资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房地产调整与以往不同,周期会更长、底部会更深。

张立群也认为,房地产领域的投资是2023年扩大内需的另一大抓手,它将和基建投资一同带动企业生产和投资,带动就业,带动居民收入和消费,进而助力经济全面回暖。张立群指出,应该把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满足放在更重要的位置,积极解决年轻人、新市民等在城市的住房需求,此外在房住不炒原则下,相关的需求管控政策应加快放松,这些都会把过去受到多方面压制的刚性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充分释放,支持房地产市场的全面恢复。当然,政府也应该支持房地产企业合理的融资需求,努力“兜底线、保交楼”。

遏制举债冲动

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增加投资的同时,地方政府的举债冲动将会得到遏制。

2023年1月5日,财政部公布了对政协委员《关于进一步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提案》的答复函,提到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做到“谁家的孩子谁抱”。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务违约处置机制,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依法实现债务人、债权人合理分担风险。

刘元春指出,财政部公布的“中央不救助”原则是个重要信号,“地方政府不能私自举债,这是底线和红线。”他认为,疫情防控导致的经济下行使得地方政府面临压力,会令他们进一步隐形化债务,比如私自征收费用和虚构财政开支。如今,财政部发出了“谁家的孩子谁抱”的信号,意味着要打破这种刚性兑付的行为,强化债务的刚性约束。

“这是向市场发出的信号,让各种资金主体不能违规借钱给地方政府。”刘元春指出,由于新一届政府的换届效应,如今很多地方都急于摆脱疫情造成的经济疲软状态,产生举债投资的冲动,“中央不救助”原则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这些冲动,“尽管在短期内可能会压制投资快速上升的局面,但对地方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同时也对中国金融风险的控制发挥重要作用。”

这一原则对万亿GDP城市尤为重要。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些城市也将会有更好的良性发展。他指出,这批城市是中国的中流砥柱,他们的产业结构如果是良性的、代表未来的,也就意味着中国的经济是没有问题的、有未来的。

不过,在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之外,还应进行财政体制改革。刘元春强调,要进一步令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相匹配,令政府的投资行为和举债行为更加阳光化,最重要的是,让地方政府行为在法治规则的范畴中运行。

张立群对地方政府最终化解债务抱有乐观的预期。他说,地方政府的债务困难只是阶段性现象,随着中国经济整体的回升向好,居民、企业和政府的收入也会持续回升向好。基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政府筹措资金的能力和潜力依然巨大,能有效化解当前的财政资金困难。


(瞭新社)

编辑:侯文哲    责任编辑:维泽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 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

国家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9140089号

瞭望新时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