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技>AI>正文

2022中国财政发展指数报告发布

2023-01-10

近日,“中国财政政策论坛”——2022中国财政发展指数发布会暨2023年财政政策展望研讨会在线上召开。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执行所长、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吕冰洋主持会议。

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所长、财政金融学院教授郭庆旺作致辞发言。他指出,《中国各地区财政发展指数报告》从财政收入稳健、财政支出优化、债务可持续、社保基金可持续、预算管理规范、公共服务供给等角度对中国各地区的财政发展状况进行描述性分析,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关于2023年度财政政策的展望,郭庆旺指出,防疫政策优化使得财政政策力度与行为对象更明确,具体政策设计(如减税降费与扩大支出的安排)仍有待进一步斟酌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副所长、财政金融学院教授马光荣教授代表编写组作报告。报告分析了2008—2021年各省(市、自治区)的财政发展情况,提供了分省、分市的财政画像与体检报告,通过对比分析横向的地区差异和纵向的动态趋势,给出相应的财政政策建议。地区财政发展指数由财政收入稳健指数、财政支出优化指数、债务可持续指数、社保基金可持续指数、预算管理指数及公共服务共7个方面指数和31个分项指标构成。其中,财政收入稳健指数通过人均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占比、大税占比、土地财政依赖度来衡量,旨在反映财政收入的规模与结构。财政支出优化指数反映教育、医疗、社保、科技、环保、行政管理、投资等财政支出的强度与结构。债务可持续指数反映债务负担与偿债风险。社保基金可持续指数反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与医疗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预算管理指数主要测度地方预决算与收支管理的规范程度。公共服务指数主要反映地方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与均等化情况。基于上述方面最终可得财政发展总指数情况。

在专家研讨环节,各嘉宾依次对报告内容及财政政策发表见解。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研究员肯定了报告的意义并对指标的选择与构建作出评论。他指出,财政收入稳健指数的权重选择合理,土地财政依赖度的地区异质性值得关注,支出优化指数需考虑总量与结构的平衡,债务可持续指数或受到隐性债务数据限制,预算管理中的审计指标存在较大年度波动性仍需斟酌,财政发展总指数在地区层面的分类角度可进一步优化。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陆毅教授指出,报告有利于弥补学术领域基础数据的不足,并就财政收支与平衡问题作出探讨。他提出,收入方面可以继续关注财政四本账的关联、财政与金融的互动、土地财政问题以及转移支付问题;支出方面要实现提质增效,需要进一步明晰如何优化结构,并确定匹配发展阶段的支出目标;财政平衡方面有待考量债务风险目标的合理性与专项债的定位与作用。

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李永友教授赞扬了报告所提供的地方财政全景式展览,同时谈到编制报告目的、财政发展定义、指数标准化问题以及对未来财政政策的判断。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希望可以通过财政发展指数判断各地区在财政治理水平上是否迈向现代化。

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白彦锋教授以“致广大而尽精微”作报告评论。他指出,尽管财政是宏观问题,但区域财政的中观问题与地方财政的微观问题同样需要关注;除了短期阶段性因素,更应看到长期趋势。经济下行压力持续,量的扩张依然重要,因此报告中将财政投资性支出占比设为负向指标,这一点值得商榷。另外,部分财政指数的疫后恢复增长具有短期阶段性,经济全面好转才是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要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张克中教授认为报告体系完整、指标恰当、结论丰富,希望日后能进一步探讨财政收入如何更可持续与更稳健、财政支出如何更平衡与更充分。未来可以有更全维度的补充研究,从理论层面思考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概念,从现实层面响应时代变化需求。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范子英教授列举了报告三大优点并讲述自身对财政政策的展望,认为报告具有下沉视角、在时间上有动态视角、综合考虑了四本账的互联互通,具备宏大的格局视野。在2023年度财政政策展望方面,范子英提出要思考财政政策如何宽松,税收政策如何发力提效,支出扩张政策引致的债务负担由谁负担等问题,并且需要重新认识和设计专项债政策,同时关注宏观税负与公平税收营商环境这两个着力点。

会议最后,吕冰洋教授感谢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表示未来将会围绕专家提出的问题持续深入研究。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主办。


(瞭新社)

编辑:王文婷    责任编辑:小麦

来源:中国网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 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

国家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9140089号

瞭望新时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