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大湾区>港澳>正文

走好区域协调发展之路,广东区域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

2022-10-11

银灰色的高铁列车在轨道上呼啸而过,随着赣深高铁通车,广东迈入“市市通高铁”时代。待到广湛高铁建成,从广州中心城区出发,90分钟就可以到达湛江中心城区。

在茂名滨海新区的绿色化工和氢能产业园内,施工现场一派繁忙。这个茂名建市以来引进的最大民营工业项目,有望年内逐步投产。

走进韶关翁源兰花现代农业产业园,一盆盆兰花绽放,清香扑鼻,这里的兰花供应量占全国销售总量的60%以上,近年来更是走出国门,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俯瞰广东大地,“一核一带一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活力迸发、各展所长,共同形成合力向上之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牢记嘱托,坚定不移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大手笔谋篇布局。十年来,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妙子”频落,推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积厚成势:珠三角核心区优质资源、高端产业进一步集聚;沿海经济带陆海统筹、港产联动态势明显;北部生态发展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步伐更加坚实,推动短板加快变成“潜力板”。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下,乡村“五个振兴”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全面推动我省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全局谋势 “核”“带”“区”赛龙夺锦各展所长

区域发展不平衡一直是制约广东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亟须突破。过去十年,是广东加快谋篇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十年。

从2013年开始,广东以交通建设、新型城镇化和产业园区化为抓手,5年统筹安排资金6720亿元,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

2018年6月,中共广东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以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为重点,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此后,广东接连出台《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大有效投资力度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意见》等文件,以及支持珠海、汕头、湛江、佛山、东莞以及老区苏区等系列政策,形成了一系列行动方案和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完善。

2022年5月,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推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积厚成势,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

近年来,广东以功能区战略为引领,“核”“带”“区”在各自跑道上赛龙夺锦、各展所长、相得益彰。

珠三角核心区不断做强全省改革发展主引擎。科创产业蓬勃发展,广州、深圳核心引擎功能更加强劲,佛山、东莞两个城市以万亿级的体量迈入新发展阶段,特别是通过着力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带动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展、聚势腾飞。

沿海经济带加快成为更具承载力的产业发展主战场。依托全国最长海岸线大力建设世界级港口群,海洋生产总值连续27年居全国首位,绿色石化、绿色钢铁、海工装备等世界级产业带成形成势,“十三五”期间660多个投资超10亿元产业项目密集落地。

北部生态发展区日益成为更具持续力的生态发展新标杆。生态旅游、特色农业和高新产业快速发展,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重要生态屏障作用更加彰显,加快形成对接大湾区的“大农场”“后花园”“康养地”。

在强化各区域主体功能的同时,广东更加注重“核”“带”“区”协同联动发展,全省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进一步提升。 “十三五”以来,沿海经济带东翼、西翼和北部生态发展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分别高于珠三角地区2.3个、1.4个和1.8个百分点。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约六成,逐步拉近了与珠三角核心区的距离。

全局上谋势,关键处落子。深汕特别合作区、广清接合片区相继成立并发挥重大作用,汕头、湛江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

“广东可以在以‘协商制’推动都市圈一体化等方面率先探索,在产业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推动不同城市人均指标的趋同,从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2022年省长与专家座谈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陆铭建议。

极点做引擎,轴线连成片。五年来,广东先后建立广州与湛江、深圳与汕头“核+副中心”深度协作机制,助力汕头、湛江加快打造东西两翼省域副中心成效显著。2021年汕头规上工业总产值超过3300亿元,“十三五”以来,湛江市固定资产投资连续6年每年都超过千亿元。

致富不忘本,老区不掉队。近年来,广东深入推进省内对口帮扶,实施一揽子支持老区苏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扶持政策,对重点老区苏区补助标准提高至每县每年5000万元。2022年8月底,《广州市对口帮扶梅州市助推老区苏区全面振兴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梅州苏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巩固拓展,广梅产业园产业共建取得明显成效,培育形成一批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广东有能力在共同富裕上走在全国的前列。其在缩小区域收入差距和实现共同富裕上探索、积累的经验,对全国将具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余斌表示。

补齐短板 加快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十年来,广东不断补齐乡村发展短板,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让城乡居民的获得感成色更足。

从2016年全面部署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2020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广东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277个相对贫困村全部出列。

征途漫漫,步履不停。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后,广东“三农”工作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特别是2020年5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广东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以来,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广东加快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

最直观的体现是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数据显示,全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十年超过城镇居民,2021年达2.23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46:1,且连续两年保持在2.5∶1以内。“这意味着广东的城乡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广东省农村研究院副院长万忠说。

乡村振兴初见成效,全省各地农村焕发新的气象。在清远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过去村民们只能守着土地“靠天吃饭”;如今,随着一批批产业项目落成,大家都有了“新身份”:脱贫户陆奕和种起了麻竹笋、益肾子,还在乡村振兴学院当保安,家庭年收入超过12万元;村民陆国建夫妇通过技能培训,在现代农业示范园里当上新型职业农民……村民就业实现“离土不离乡,进厂不离家”的美好心愿。

连樟村的喜人变化,折射出广东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乡村产业振兴的显著成效。全省累计已创建18个国家级、288个省级、73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起“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城乡产业深度融合。

农业兴,农民富,农村面貌也随之焕然一新。每到周末,汕头市濠江区滨海街道东陇社区便成了不少市民游玩休闲的打卡点。5年来,通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东陇社区从原本的典型贫困村变成了如今的宜居村落。“社区能变成这样,我们是非常自豪的。”居民蔡先生说。

类似变化发生在濠江区的各个村居。近年来,濠江区着力破解城乡发展二元结构问题,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打造“美丽城区+美丽乡村”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真正实现“让城市更美好,让乡村更美丽”。

去年以来,广东更历史性、创造性地提出建立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机制,将原来的脱贫攻坚转变为全域全覆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工作着力点从过去主要在村一级转向统筹镇、村两级发展,推动镇村一体谋划,强镇兴村,融合发展,打响了一场覆盖全省1127个乡镇、近2万个行政村的乡村全面振兴新的攻坚战。

驻镇帮镇扶村行动采用了组团式的“大兵团作战”,由中直、省直加科研部门、企业、科技特派员、志愿者、金融助理等各种帮扶资源构成。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发挥帮扶单位的特色优势,这让当地办成了一些以前想办而办不成的大事,解决了一些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难题。

在汕头市澄海区莲华镇,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圳特区建发集团组成的驻镇帮扶工作队将编制乡村振兴规划作为突破口,入驻仅1个多月,就在莲华镇开展镇域乡村振兴规划编制,解决了过去缺乏长远规划的难题,发展蓝图变得更加清晰。

“从‘驻村帮村扶户’到‘驻镇帮镇扶村’的战略帮扶机制调整,对于破解广东城乡二元结构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要意义。”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广东省减贫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开云表示,驻镇帮镇扶村在帮扶内容上,“活血”与“造血”并举,帮扶内容更广泛,镇域空间“造血”功能得到重塑;帮扶单元则从村到镇和镇域连片,区域统筹更明显,跨镇连片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在帮扶机制上,从“碎片”到“系统”,形成多元耦合机制,进一步夯实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制度根基。

强化支撑 勾勒协调发展新图景

在韶关乳源,一架海南航空执飞的飞机降落在丹霞机场,作为粤北地区第一座机场,这里运营不到一年,已陆续开通飞往北京、上海、海口等12个城市的航线。

在阳江,当地第一所本科院校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迎来又一批新生。“坐公交车就能回家,很方便。本地人都为有这样一所高校自豪。”学生张航说。

近年来,广东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历史性地实现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技师学院、高水平医院、高铁、管道天然气、农村集中供水等在全省21个地市全覆盖,各类服务保障渐趋均衡。

随着一系列核心要素支撑不断增强,一幅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图景正在广东徐徐展开。

巨龙穿梭,管线密布。通过强化基础设施支撑,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广东全力推进交通强省建设,以跨区域战略性高速通道和面向全球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12312”出行交通圈和“123”快货物流圈,世界级机场群和世界级港口群正加快成形。

高速公路建设“一日千里”,实现跨越式发展。2015年广东实现“县县通高速”;2020年,广东成为全国首个高速通车里程迈入1万公里的省份;截至2021年底,我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突破1.1万公里。

内联外通的铁路网络加快形成,加快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去年,我省实现“市市通高铁”,目前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达5278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达2367公里,居全国前列。

新基建加速推进,网络空间布局与功能结构不断完善。截至2021年,广东建成5G基站17.1万个,5G用户达4096万户,数量均为全国第一。今年,“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启动,粤港澳大湾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将在韶关高新区设立数据中心集群。

产业蓬勃,集聚成势。强化产业布局支撑,广东增强各地内生发展动力:推进工业园区提质增效,老园区焕发新活力。目前,全省以发展工业为主的高新区、经开区、省产业园、综合保税区等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共161个,其中“一核”园区71个、“一带”东西两翼园区50个,“一区”园区40个;2021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超6万亿元,约占全省总量四成。

为培植各地内生发展动力,广东省级安排21亿元专项资金和万余亩用地指标支持大型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打造大集群,各地也陆续出台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仅“十三五”期间,660多个投资超10亿元产业项目密集落地。

真金白银投入,助力补齐民生短板。广东加大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区域生态补偿、对口帮扶协作等一系列体制机制,推动形成覆盖十大领域104个项目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各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2016—2021年间,“一带一区”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6789元提高到9044元,年均增长5.9%;2021年全省民生支出达1.28万亿元,重点向“一带一区”、向农村基层倾斜。粤东粤西粤北部分地区在高等教育、高水平医院等方面的突出短板被加快补齐。

加速推进的数字政府建设拉近时空距离、打破地理阻隔,力促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今年,广东以促进全省数字政府均衡协同发展为抓手,进一步加大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数字政府建设支持力度,通过加大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出台省级转移支付管理办法、探索建立对口帮扶机制等举措,不断提高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数字政府建设能力和水平。

“随着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升、产业协同不断增强、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广东正开启更广阔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说。


(瞭新社)

编辑:李嘉朗    责任编辑:沐沐

来源:南方网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 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

国家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9140089号

瞭望新时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