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技>AI>正文

在乡村振兴调研路上发现并拓展知识的用武之地

2022-08-30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进入暑假以来,全国各地的大学生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西藏墨脱,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实践支队设计的藏族乡村文创产品已初见成效;在甘肃庄浪,南开大学社会实践支队在苹果园里的直播间开启了公益助农新模式;在福建,大学生们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足迹,踏过闽山闽水,了解地方发展新变化。

在乡村振兴调研路上发现并拓展知识的用武之地

蔡伏虹,80后青年学者,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会治理研究。

每到暑假,在祖国的四面八方我们总能看到大学生群体深入乡村开展社会实践的场景,广大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他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观察基层变迁,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他们带着爱国热忱、青春理想和专业知识参与实践,融入社会。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是广大青年学子处理好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马克思强调人是一种社会性存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时代的个人只有积极融入社会发展的大潮才能作出更多贡献。大学生利用暑期时间,走出高校象牙塔进入社会大课堂,在基层实践中努力接地气、察民情。他们在田间地头的辛勤劳作中,在参与乡村文旅规划与民宿设计中,在推进“树新风、弃陋习”的乡村文化改造中,将个体的“小我”融入社会的“大我”,更深切体悟到总书记的嘱托:“只有到社会中与群众打成一片、扭到一起后,产生了社会责任感,才能获得真知灼见。”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是青年学子贯通知识、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前提。“为学之实,固在践履”。暑期社会实践是我国高校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育人方向,引导学生扎根祖国大地,紧跟时代需要,深耕专业知识的重要培养环节。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可以有效贯通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以克服学生缺乏主动性的“弱参与困境”,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广大青年学子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然而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体制转轨与社会结构转型实践对既有的西方理论提出了很多挑战,只有深入中国社会、了解中国经验的具体纹理才能找准有效解决问题的方向。认识中国是服务中国的前提,现代化建设需要广大青年学子努力担当,积极作为。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广大青年要深入实践,苦练本领。

实践出真知。认识从实践始,还须再回到实践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广大青年学子在积极深入基层实践的过程中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实践观,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自己:首先,将书本里的问题与实践中的问题相结合,扎根基层,努力破解理论和实践的难题;其次,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发现并拓展专业知识的广阔用武之地;最后,将国家需要与个人理想相结合,深入社会实践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青年先锋。

(瞭望新时代网)

编辑:斯时    责任编辑:星咏

来源:光明网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 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

国家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9140089号

瞭望新时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