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大湾区>政策>正文

瞄准5万亿目标!广佛同城化“十四五”规划出台

2022-08-18

近日,《广佛全域同城化“十四五”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正式印发,为“十四五”时期广佛全域同城化发展擘画崭新蓝图。根据《规划》,到2025年,广佛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万亿元左右,作为广州都市圈主引擎、粤港澳大湾区极点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加凸显。

交通往来更加顺畅、产业发展更加协调、公共服务更加一体、同城化机制体制更加健全……从“广佛同城”到“广佛全域同城”,广佛两市不断深化各领域合作,区域整体竞争力迈上新台阶。如今,广佛全域同城化迎来实现新跨越的新机遇。

“有思路、有想法、有趋势、有规划。”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经济学教授陈鸿宇认为,《规划》中从统筹布局、融合发展的角度进行谋划,立足于两市全域,创新提出打造“一区、三轴、一环”的同城化空间格局,“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绘就协调均衡的同城化

空间格局

广州与佛山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合作源远流长。2009年两市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同城化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20年,广佛地区生产总值之和已达3.6万亿元,常住人口之和超2800万。

立足广佛全域同城化发展现状和最新要求,《规划》提出,以城市功能对接耦合为核心,链接各大交通枢纽和发展平台,打造“一区、三轴、一环”的空间格局。

其中,“一区”即南北向的广佛全域同城化引领区,沿两市197公里南北边界线,高水平共建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包括“广州南站—佛山三龙湾—荔湾海龙”先导区和“荔湾—南海”“白云—南海”“花都—三水”“南沙—顺德”等四个试验区片区,加快探索试验区边界去行政化,引领带动广佛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试验区将被作为两市集中落实广佛全域同城化、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和“一核一带一区”建设的战略叠加区,根据授权对试验区实行真正意义的同城化管理,大胆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建成广佛全域同城化的核心支撑和城市间协同治理的突出典范。

“三轴”为东西向的广佛全域同城化发展轴。中部核心发展轴自西向东串联佛山禅城、南海,广州荔湾、白云、越秀、海珠、天河、黄埔,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广佛国际都会区;南部新兴发展轴基本走向为佛山三龙湾(包括南海、顺德)—番禺、南沙,将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包括总部、消费、专业服务业等);北部绿色发展轴基本走向为三水—花都—从化—增城,将着力构建广佛北部生态屏障,打造广佛北部制造业基地。

“一环”为广佛全域同城化联动发展环,通过串联南沙港、南沙站、鱼珠站、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北站、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等重大交通枢纽和南沙自贸片区、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空港经济区、佛北战新产业园、三水新城、佛山副中心等重大发展平台,构成枢纽和平台互为支撑、资源和要素无障碍流动的广佛全域同城化联动发展环。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实现广佛全域同城化的“硬支撑”。《规划》提出,将持续提升重大枢纽功能和枢纽之间的便捷联通性,加快推动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建设,并增强佛山与广州华南公路主枢纽的联系,城市间的道路对接将预留两市规划道路过江通道,并加快实施广佛大桥系统工程、沉香大桥等项目,改善金沙洲地区等广佛重点交界区域与中心城区的通勤。

共建广佛科技创新产业示范区

广州高校林立、科研院所众多、创新资源集聚,佛山制造业发达、创新需求巨大。依托两地互补优势,《规划》明确,将推动形成“广州创新大脑+佛山转化中心”区域创新发展格局,其中重点提及,要将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强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水平实验室和科研机构为核心的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人才是第一资源。广佛两地将共建“广佛制造业人才走廊”,推动成立制造业人才创新联盟,支持广佛企业在两市职业院校合作开展技能人才订单式培养;互认海外高层次人才评价标准,将佛山市有关高层次人才标准纳入广州市人才绿卡申领条件。

《规划》还提出,两地将共建广佛科技创新产业示范区,打造更利于广佛创新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深度融合、集聚发展的创新廊道和生态圈层;探索设立广佛科技合作专区,支持自贸区、全创区和自创区等先行先试政策在合作专区落地实施。

探索户籍准入年限

同城化累计互认

打破地域分割、清除市场壁垒将成为“十四五”期间广佛全域同城的重点。《规划》提出,将以广州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为契机,加快构建佛山“益晒你”企业服务体系,推动广佛地区营商环境达到全球先进水平。

为促进要素自由有序流动,两地还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放开放宽落户限制,探索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

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袁奇峰看来,广佛同城离不开基础设施、生产要素、生活同城三方面。“这几年广佛同城建设不断提速,两市的发展相互促进。”

对于两市市民关心的公共服务,《规划》将以均衡普惠、整体提升、区域共享为导向,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瞭新社)

编辑:李嘉朗    责任编辑:沐沐

来源:南方网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 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

国家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9140089号

瞭望新时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