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军事>军情>正文

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青年教研人员:强军征程上奔涌的后浪

2022-08-09

编者按

习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强调,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推动军事人员能力素质、结构布局、开发管理全面转型升级,锻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对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我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强军之道,要在得人。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深入贯彻人才强军战略,将人才培养作为党委工程摆在突出位置,聚焦教战研战,优化人才结构,拿出管用办法,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如今,在该院,一批80后、90后走上教研主阵地、攻关最前沿,成为强军征程上奔涌的后浪。

7月的长沙,透蓝的天挂着火一般的太阳。国防科技大学校园内,气象海洋学院“灾害性天气气候机理及预报”暑期学校正火热展开。来自全国各高校气象专业的学子们坐在一起研讨,每当遇到疑难问题,年轻的目光总会不由自主地投向身旁那位比他们大不了多少的老师——28岁的杨明浩。

野外试验场,随着探空气球在视线里消失不见,37岁的副教授刘西川擦掉额头的汗水,迅速回到实验室处理探测数据。一个月后,这些数据将会出现在新学期的教案里、课堂上。

年轻人上前台,年轻人唱主角。对于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的青年教研人员来说,这似乎早已成为一种现象:在该院,70%的教研室领导都是30来岁,90%的年轻人参与了国家、军队重大科研任务,一半以上成为核心骨干,不少还担任项目负责人或副总设计师。在测天探海的创新攻关中,一批80后、90后正后浪奔涌,立于潮头。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一种力量,一种让年轻人看到未来、值得奋斗的力量。

信任比什么都重要

“自己被推荐参评省青年科技人才支持计划?”教员杨明浩从大气科学教学团队负责人李毅的办公室走出来后,过了很久,还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在这个获得过“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的先进团队,有多位学术大牛、业内大咖,与他们相比,不管是学术水平还是科研经验,博士毕业刚一年的自己都差得太远,这样的机会怎么会落到自己头上?!

然而,不管杨明浩信不信,团队早已达成共识。李毅说:“如果单纯为了拿奖,确实有更有把握的人可以推荐。但是早一天给年轻人机会,他们就能早一天独当一面。”

接到任务后,杨明浩感觉自己被“赶鸭子上架”。一天夜里,团队成员臧增亮教授拍着他的肩膀说:“重要的不是你能不能拿奖,而是在参评的过程中你有多少收获。”

“信任比什么都重要。敢于放手、敢压担子,我们就是要通过一条条看得见摸得着的举措,让年轻人得到实实在在的成长,看到创造无限可能的希望。”该院领导介绍,为了激起后浪奔涌之势,院党委实施“海天英才”工程,采取组织推介、名师带教、平台扶持、特别资助等方式,打通年轻骨干快速成长路径。近年来,该院入选国家、军队等人才工程的年轻骨干就有20余人。

“最大的变化来自思想。”谈起人才托举政策带来的新变化,该院副教授刘西川感触颇多。“海天英才”工程实施后,该院联系了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对他进行带教。

“导师们对我启发很大,有些是从‘根目录’上直接开刀。”在此之前,刘西川对自己研究的降水测量领域,总有一种“测出数据即告终结”的固有想法。去年春天,4名导师不约而同地向他抛出一个问号——“降水测量背后的科学问题是什么?”这是他此前没有深思过的。渐渐地,刘西川习惯了凡事更深究一步,做事更用心一层。在暑假前的最后一节课上,他为即将从事社会调研的学员们做动员,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的数据马虎不得,关乎社会生产生活、关乎战争胜败。”

真理总是隐藏在迷雾之中。在通往科学的道路上,信任与欣赏、帮扶与托举,会给奋斗在这条路上的年轻人以信心,让他们积蓄推开大门的智慧与勇气。

“跟着干”到“跟我干”

船,究竟驶向何方?

这是惊涛骇浪中王俊必须要回答的问题。一次海洋调查专项任务中,33岁的教员王俊被任命为航次总指挥。

没有半点心理准备,一个国字号的科研任务、一艘驶向深蓝的科考船、一船战友的安危,就这样交到王俊手中。这让他有一种“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感觉。

对于团队负责人朱敏来说,这一切却是那样的“合情合理”。“这个小伙子两年前就经历了为时69天的科考之旅,这些年大大小小的任务他都完成得很好。大家对他很有信心。”

第一阶段作业完成后,科考船遇上台风。接下来的两个作业站,一个在南一个在东。南下还是东进?随浪颠簸的科考船内,大家把目光望向航次总指挥。

“在那一刻,我愈发深刻地体会到,什么叫责任。”年轻的王俊没有让大家失望。凭借精准的数值预报和科学的分析研判,他和团队最终决定先南下再东进,并根据航程重新制订了作业分工方案。

在那次航行中,科考船航线周围出现了4次台风。茫茫大海上,这个年轻人和团队一道,抓住了每一个窗口期,最终圆满完成海洋调查专项任务。

船长是练出来的,更是在风浪中“闯”出来的。和王俊一样,刚被通知参加某重大任务时,副教授翁利斌心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我能行吗”?

去年5月,某单位致电该院:“能否选派一名太空环境方面的专家为我们提供技术支持?”

10多年来,翁利斌一直从事该领域的学习和研究。面对如此重大任务,这个年轻人还是感觉心里没底。系领导发现了他的忐忑,拍着他的肩膀说:“越是重大任务越能得到锻炼,相信自己能行的。”

挑战总是不期而至。翁利斌清楚记得,一天夜里,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了大家:“某任务即将进行,请尽快对太阳爆发活动的影响进行研判。”面对之前从未有过的情况,翁利斌带领大家认真分析相关资料和观测数据,迅速给出结论及相关行动建议。经此一战,该单位任务组成员不由对他刮目相看:“这个年轻人对太空环境情况心中有数,有想法有实招,我们喜欢这样的青年专家。”

“我能行吗?”年轻教研骨干心中的这一问号正在被逐渐拉直。从“跟着干”到“跟我干”,不知不觉间,在一艘艘重大科研任务的“航船”上,他们已百炼成钢,快速成长为“船长”。

无言的托举最给力

刚到数值天气预报团队时,副研究员彭军总觉得“有些不适应”。

博士期间一直从事理论研究的彭军,来到一个解决实际问题、聚焦体系工程研究的团队后,有些难以找准个人定位:“在行的似乎用不上,要用的自己又不在行。在这个摘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有着30多年工程研究经验的团队里,我好像是来‘参观’的一样。”

3年前的一次机会,让彭军觉得自己终于不再是“参观者”。当时,一场系统调试会在北京召开。彭军跟随该院专家张卫民等人前往对接。

“我和部队领导、行业专家同坐一桌,脸上虽平静,内心却多少有些慌乱。”张卫民第一时间察觉到彭军的心情,当对接到某个关键技术问题时,主动点了他的名:“这方面,我们的彭军博士是专家,他可以解答。”青涩的年轻人一下子被推到一线,用过硬的知识储备赢得专家认可。

如今,36岁的彭军也已成为学员口中那个“厉害的人”。他创新提出的载水谱模式动力框架理论,成功应用于我军业务化数值天气预报系统。

“我特别感谢我所在的团队。”谈起这些年的成长,彭军这样说。

每名年轻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榜样。在教员杜辉眼里,教授魏岗就是一位“榜样中的榜样”。“每当你感到困惑时,他都在。”杜辉这样形容自己的老师。

在同事眼中,35岁的杜辉是当之无愧的教学骨干。刚承担本科教学任务时,杜辉也曾感到困惑,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才能提高教学质量,直到那个周日。

那天,他无意中目睹到这样一幕:教授魏岗顶着烈日蹬着自行车到6公里外的另一校区调试电脑,只为确保第二天上午的课件顺利播放。“老师已经年近六旬,还在坚持为本科学员授课,对每堂课还是如此认真,这不就是我们的榜样吗?”

无言的托举最给力。渐渐地,杜辉和其他青年教员也形成了一股“较真的劲”。开课前反复试讲,时常把教案拿出来比一比晒一晒。要在大家面前讲得过关,才能去给学生上课,已经成为他们的自检标准。

就在本学年,杜辉与全校50余名教员同台竞技,取得教学能手比赛一等奖。魏岗对杜辉说:“有你们在,我可以放心退休了。”

“你是老师的学生,也是学生的老师;你是奔涌的后浪,也是海天的前景。你沿着前人的足迹走过,不知不觉间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在该院“创业先锋”颁奖典礼现场,伴随深沉的颁奖词,一批批年轻教研骨干走上舞台。他们的身后,是众人发自内心的笑颜与掌声;他们的前方,是一尊尊晶莹剔透的船型奖杯,那一艘艘舰船正扬起风帆、破浪前行。


该院青年教员在热烈讨论。

(瞭新社)

编辑:韦利彬    责任编辑:奕冰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 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

国家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9140089号

瞭望新时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