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宗教>正文

广州沙面历史建筑

2022-06-20

沙面,曾称拾翠洲,因为是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故名沙面。沙面位于广州市区西南部,南濒珠江白鹅潭,北隔沙基涌,与六二三路相望的一个小岛,有大小街巷八条,面积0.3平方公里。沙面在宋、元、明、清时期为中国国内外通商要津和游览地。鸦片战争后,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后沦为英、法租界。沙面是广州重要商埠,历经百年,曾有十多个国家在沙面设立领事馆,九家外国银行、四十多家洋行在沙面经营,粤海关会所、广州俱乐部等在沙面相继成立。沙面见证了广州近代史的变迁,留下了孙中山先生、周恩来总理等伟人的足迹,沙面已成为我国近代史与租界史的缩影,沙面岛上欧陆风情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露天建筑“博物馆”。1859年,英、法国两国谋划在广州建立侵略基地,他们看中的是沙面对白鹅潭、进可攻、退可逃的有利地形。

有位叫柏克的英国官方人物,出面向清朝在广州的政府交涉,强迫清政府在沙面北面,用人工挖一条宽四十米,长一千二百多米的小涌(即现沙基涌),与陆地分开,使沙面成为一个小岛。同时,在沙基涌北面开辟道路,定名沙基,俗称鬼基(现六二三路),并建东、西二桥来往沙面。他们又迫令清政府拆除沙面沿岸各炮台,将防城炮及炮台基石投江中,并加填沙砾土石,修筑堤岸,作为他们居住、经商之地。这一工程耗费达白银二十多万两,全部由清政府拨款开支。1861年9月3日(咸丰十一年七月廿九日)英、法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沙面租借条约》。英国占有沙面以西8成租界,约264亩,余下东面约66亩归法国占有。两国各自范围内均有一桥与中国大陆(华界)相通。规定沿沙面河涌宽90英尺,贴近沙面的45英尺范围属于沙面租界。

海关馆舍属法租界内的建筑,曾用作海关馆舍。解放前“红楼”是粤海关俱乐部,只有中、高级以上官员才有资格入住。解放后,它被用作海关员工宿舍。该建筑是由治平洋行,来自澳大利亚的建筑师帕内设计及建造。该建筑坐北朝南,位于沙面大街东端,因其所处的特殊位置以及建筑独特的造型和鲜明的色调,使它成为沙面标志性建筑。因主色调为红色,人们称之为“红楼”。又因沙面岛西端的苏联领事馆的主色调也是红色,故此称为“东红楼”。

原汇丰银行位于沙面大街与沙面四街交界的东北转角处。建筑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东南部与西南部作削角处理。下段的出入口采用西方灰白色花岗石古典山花门,山花门上方勾出放射状饰线。为了左右对称,有3个窗也做成山花门状。其他长万形窗上部都开大圆窗。墙角是灰白色花岗石,窗间墙用仿花岗石的水刷石护面,并勾出横线条仿古典叠砌巨石。

这里曾是渔民小艇聚居之地。沙面岛上绿化较好,有古树150多株,空气清新,环境卫生甚佳,可以称得上是广州的世外桃源。1984年10月,在古树名木鉴定中,沙面占102株:其中细叶榕77株,樟树25株。有100株树龄在百年以上,仅两株为80年。树龄最长的是300年以上一株。

 

(瞭新社)

编辑:李玲    责任编辑:陈结

来源:瞭望新时代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 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

国家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9140089号

瞭望新时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