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技>数码>正文

令人闻风丧胆的癌症之王,居然跟一个坏习惯有关

2022-05-12

癌症被称为众病之王,那么癌中之王又是谁?

胰腺癌当之无愧。

2011 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拉尔夫·斯坦曼、世界歌王帕瓦罗蒂、《哈利波特》中的「斯内普教授」艾伦·瑞克曼等众多名人皆因患胰腺癌逝去。

用尽各种手段,都没有办法从胰腺癌手中夺回更多的生命。

胰腺癌一旦被查出来基本等于判了死刑,能活过 5 年的人不到 10%。40 年前如此,在医疗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亦是如此。

2018 年《柳叶刀》公布了一项研究调查,分析了国内十多年来的癌症患者五年生存率的变化。

胰腺癌依旧垫底,甚至不升反降。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7]

胰腺癌为什么这么可怕?

1. 发现晚

胰腺癌早期诊断率仅 5%,虽说大部分癌症一发现都是晚期,但胰腺癌往往是更难早期发现的。

这就不得不提胰腺的地理位置。

胰腺这个器官,深深地藏在腹腔中心,前面是胃,上面是肝,下面是肠,被一众脏器包裹着。地处「深宫」,它再怎么翻云覆雨,外面看起来也好似风平浪静。

胰腺癌也不是没有早期症状,诸如上腹部不适、腰酸背痛、消化不良或腹泻等等。可是这些症状跟一般的消化系统症状太像了,没什么特异性,很难让人往癌症上想,更别提胰腺癌,就算去做检查也很难早期诊断。

而就在患者没当回事的时候,癌细胞却在迅速壮大它的势力,在体内「攻城略地」。这是胰腺癌另一可怕之处——进展迅速。

2. 进展快

在这方面,胰腺癌又具备几个独特的加成。

首先,超过 90% 癌变的胰腺细胞都有 KRAS 基因突变。这种基因突变会导致「肿瘤抑制因子」失活的频率越来越高,相当于把封印解了,肿瘤生长自然会大大加速。

图片来源:翠花

另一方面,胰腺癌还拥有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肿瘤也有自己的那方水土,叫做「肿瘤微环境」。胰腺癌的微环境就像一个强大的保护罩,既可以产生很多生长因子扶持肿瘤细胞的存活,又能抵御免疫系统的攻击、阻断药物输送进来。

在一个胰腺肿瘤中,癌细胞只占不到两成,供给它的微环境像铜墙铁壁一样包裹在四周。

更要命的是,胰腺癌细胞不光增殖快,还很容易转移。

3. 易转移

胰腺有非常丰富的淋巴管和血管,这是癌细胞转运到肝、肺、骨、脑、肾等远处脏器的快速路。另外,胰腺和胃、肠、胆管等各个器官都靠在一起,胰腺的腺泡没有包膜形成阻碍,肿瘤也容易直接散播。

层层 buff 叠加,使得胰腺癌早期就能发生转移。据统计,在因胰腺癌死亡的患者中,有约 70% 是死于广泛的转移性疾病。

4. 难治疗

刚提到,胰腺癌的微环境把药物都阻挡在外,所以对化疗不敏感。

经常创造奇迹的「靶向治疗」用于胰腺癌的效果还远不够理想,而针对 KRAS 基因的靶向药目前也暂未上市。

就连现在最热门的、在很多癌症中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 PD-1 免疫治疗,在胰腺癌这里依然举步维艰。

目前而言,手术切除是胰腺癌唯一潜在的治愈性疗法,但只有 15%~20% 的患者适合手术,且手术后往往也不能显著提升生存率。

手术,化疗,靶向……每一条路都困难重重。

然而就在治疗手段进展缓慢的时候,胰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却逐年攀升。根据 PanCAN 公布的最新数据,胰腺癌将成为继肺癌发病的第二大癌症。

这跟现代人身上常见的坏习惯很大的关系。

做到这些事,让胰腺癌离自己远一点

据估计,5%~10% 的胰腺癌具有遗传成分,这也是我们无法控制。

但与胰腺癌相关的危险因素早已明确,改掉这些坏习惯,或许可以大大降低患病概率。

首先,是老生常谈的控制体重,均衡饮食。

研究显示,肥胖(BMI ≥ 35)和十年以上的糖尿病史,都会使胰腺癌风险提高 50%。二者也与不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有关。

少吃高油高糖食品、红肉和加工肉类,可以用新鲜水果和蔬菜、全谷物和瘦肉蛋白来均衡饮食。尤其要少吃油炸食品,食物中的氨基酸和蛋白质在高温油炸时,会分解出可诱发胰腺癌的杂环芳香族胺类物质。

另外一定要多运动。运动不仅可以减少肥胖、降低 2 型糖尿病风险,在微观层面对细胞癌变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更重要的是,戒烟!戒烟!戒烟!

吸烟是明确的、公认的对胰腺癌发病有确定作用的危险因素,吸烟量的多少与胰腺癌的发病呈正相关。

烟草烟雾中包含 4000 种以上的化合物,其中至少 69 种已知致癌物。研究者发现烟草中的尼古丁成分会诱导胰腺上皮细胞间质转化,为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创造条件,同时也会促使抑癌基因失活,导致胰腺癌的发生。

中国有 3.5 亿烟民,殊不知点起香烟的时候,正在把「癌王」招至身边。只要能戒烟,胰腺癌的发病风险就会逐渐降低,甚至恢复至正常水平。

除了吸烟,酒也要少喝。大量饮酒会增加患慢性胰腺炎的风险,这也是胰腺癌的危险因素。

胰腺癌固然可怕,但我们可以选择不做它的帮凶,帮它凑齐天时地利人和。

参考文献

[1] David P. Ryan, M.D., Theodore S. Hong, M.D., and Nabeel Bardeesy, Ph.D.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 N Engl J Med. 2014; 371:1039-49.

[2] Duell EJ, Lucenteforte E, Olson SH, et al. Pancreatitis and pancreatic cancer risk: a pooled analysis in the International Pancreatic Cancer Case-Control Consortium (PanC4). Ann Oncol 2012; 23:2964-70.

[3] Aune D, Greenwood DC, Chan DS, et al. Body mass index, abdominal fatness and pancreatic cancer risk: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on-linear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Ann Oncol 2012; 23:843-52.

[4] Klein AP, Lindström S, Mendelsohn JB, et al. An absolute risk model to identify individuals at elevated risk for pancreatic cancer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PLoS One 2013;8(9): e72311.

[5] Jemal A, Bray F, Center MM, Ferlay J, Ward E, Forman D.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CA Cancer J Clin 2011; 61:69-90. 

[6] Bosetti C, Lucenteforte E, Silverman DT, et al. Cigarette smoking and pancreatic cancer: an analysi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Pancreatic Cancer Case-Control Consortium (Panc4). Ann Oncol 2012; 23:1880-8. 

[7]Zeng, H., Chen, W., Zheng, R., Zhang, S., Ji, J. S., Zou, X., Xia, C., Sun, K., Yang, Z., Li, H., Wang, N., Han, R., Liu, S., Li, H., Mu, H., He, Y., Xu, Y., Fu, Z., Zhou, Y., Jiang, J., … He, J. (2018). Changing cancer survival in China during 2003-15: a pooled analysis of 17 population-based cancer registries. 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6(5), e555–e567. https://doi.org/10.1016/S2214-109X(18)30127-X

[8]内科学第9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349-440.


(瞭新社)

编辑:李玲    责任编辑:陈结

来源:丁香医生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 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

国家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9140089号

瞭望新时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