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大湾区>港澳>正文

走,让我们一起到公园去

2022-04-26

一条路、一栋建筑、一个公园、一种生活方式……种种变化就像一颗颗珍珠,在我们的记忆里熠熠生辉。

从小在山区生活的我,去的公园多是一年中为数不多的,跟随家人到县城时到的儿童公园。公园在我心目中是热闹的,开阔的,鲜活的。那时的我,是多么羡慕生活在城市的小朋友啊,公园离他们是那样的近,去公园对他们来讲触手可及,不像我,要踮起脚跟,数着墙上的日历牌,伸长颈脖,盼望着去县城的日子,期待着那天,可以再去公园,骑旋转木马,坐碰碰车……甚至,公园门口小卖部的冰棍,似乎都要比平日里的好吃得多,甜得多。

及至长大后,当我来到城市,无论是闲暇还是忙中偷闲,我去得最多的,不是商场超市,不是书店咖啡馆,而是公园。在我看来,一座城市,如果没有公园,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沿着时间轴,我发现自己的成长,与脚下这座已经和在家乡生活的时间几乎一样的城市,它的变化发展轨迹,几乎是同步的。

正如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写道:“在路过而不进城的人眼里,城市是一种模样;在困守于城里而不出来的人眼里,她又是另一种模样;人们初次抵达时,城市是一种模样,而永远离别时,她又是另一种模样。”我仍记得,我初到达城市之初,去得最多的,是租房附近的城东公园。那应该是这座城市东边的第一个休闲公园,初时,里面并没有小孩的游乐园,它的年龄应该是和周边的小区差不多。设施说不上多完善,但它目前依然是城东居民休闲娱乐的首选。那时候,我多是因着一步之遥,一下班就换上运动鞋往公园跑。很多的老人,小孩,活跃的身影和我同在,也有恋人成双,成为常见的风景,更有草地上躺的,坐的,看书玩手机的……尤其是周末,这里人头攒动,小孩追逐嬉戏,间或私伙局票友旁若无人的弹唱,游乐场里的喧闹……让人觉得,这个小小的公园已经负担得过重了。是了,这么一个小小的公园,怎能装得下这么多人,这么多不同的需求呢。确实,旧城东区已经人口密集,居住与活动的空间,已经不成正比了。

朋友圈里,依然能看到城东公园每年春天桃花烂漫的样子,可是我再也没去了。这时候,距我到这座城市,已经十多年。这些年间,随着生活半径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公园,进入我的活动范围,最不能忘记的,是宝月台公园。犹记得,那些溽热的夏季,当我一次次地从书香弥漫的图书馆出来,再无缝衔接地进入荷香飘逸的公园,伸伸因长时间埋首书页而僵硬的脖子,再凭栏俯身,将一股脑的疲惫,都倾泻进宝月塘的月色里了。是的,这方小小的名曰宝月的公园,称它口袋公园也不为过。从上空俯瞰,它就像是镶嵌在居民楼中的一面椭圆的镜子,噢,忘了,它的命名确实是来自一个补月的传说,但如果没有了这方绿意与荷香,这小小的一角,会显得多么的单调啊。

公园的存在,有众多意象与比喻。有人将公园比喻成城市的眼睛,城市的心脏,而我却觉得,公园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座城市的“呼吸道”,是城市人最接近自然的微缩景观;它也是城市日复一日运转的“充电宝”,哪怕只是一小块绿洲,都能容纳多少人疲惫的身心。

生活的日常,看似平淡无奇,却在每个人对于城市生活的构建里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不管承认与否,对一座城市的记忆总离不开公园,它就像是你一日三餐配菜吃的白米饭,虽然嚼着说不出有多甜,但一旦没了它就觉得浑身不自在。

在这座城市已经很多年了,我以为,我会一直在这里生活下去,没想到,命运的手将我推向另一个地域。离开了熟悉的场景,面对一切的陌生,心里不免忐忑,我会习惯吗?到同样是西江边上的小城工作生活,未曾想到的是,我常去的,还是公园。那公园不像初到肇庆时的城东公园,它有着一湖的碧波,因之坐落龙母故乡,人们称之“龙湖”。我还是去跑步,一如当年,撒开腿就跑,不管姿势,不管心情,甚至忽略了天气,总之不去跑跑,身心都不得畅快。龙湖公园,这座小城的一隅,和我的异乡生活结合得是如此之紧密,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了这个公园,我的情绪如何排遣,我的落寞如何安放。

我们到底有多需要一座公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公园并不在于大,而在于它是一个能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共空间。慢慢地,这几年,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楼群建筑,越来越多不同的公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都在用实在的姿势,定义着肇庆与自然的生态关系。

羚山涌碧道公园,通过结合羚山涌水系整治,根据“串珠成链”的设计理念,提升该片区的环境品质,打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碧道公园,已经成为肇庆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范例;大榄岗长者公园,肇庆打造的全国首个长者公园,利用空置的建筑,兼之依着湖畔之有利条件,全方位展现肇庆孝道文化及传统文化特色,使之成为星湖旅游业态的一个新亮点;位于端州区江滨堤东段的江滨堤公园,划分河滩露营、湿地湾池、儿童乐园、水上运动区、浪漫花海等功能区,与蓝天碧水相映成趣,宛若一幅美丽画卷……

工作之余,只要有空,我喜欢去离家不远的东湖公园散步。这座公园与仙女湖、北岭森林公园近在咫尺,是城东新区茂密的“石屎森林”中的一块绿洲。名为东湖公园的全国各地都有不少,但家门口的这座公园,却让人油然生起亲切感,皆因园中有园,里面坐落着肇庆红色主题公园——周其鉴公园。公园把周其鉴生平事迹作为文化基因注入整体设计布局中,让从周其鉴纪念中学走出的我,感觉虽然离开了母校,离开了家乡,但革命土地的红色精神依然时刻鞭策着,鼓舞着我前行。

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城市正成为我们最为主要的生活空间。一代又一代的人,就这样被城市所塑造,也塑造着城市;审视着生活,也被生活审视。

在肇庆,这座粤港澳大湾区可开发土地最多的区域,城市的规划设计者们并没有短视到将寸土寸金的城市核心区,快快地堆砌起高高的混凝土,占据最有利的方位,以换取GDP更快地增长,而是抱着建设家园,幸福社群的意识,将蕴藏着城市的人情味,体现在一座座或小巧玲珑,或充满设计感的,或时尚别致的,绿意满目的公园里面,让无论是初来乍到者还是老街坊们,都觉得,公园并不是城市的福利点缀,而是必须品。

虽然没有“千园之城”深圳的数目多,但有府城遗址公园历史与人文的并重,元魁塔公园的古色古香,新区砚阳湖公园的岭南生态风情,108公园的蜿蜒灵动……我们期待的诗与远方已经近在咫尺了。

走,让我们一起到公园去!

本文选自“我为肇庆抓发展”主题肇庆原创文艺作品选登第六辑。“我为肇庆抓发展”主题文艺创作活动是肇庆文联深入贯彻肇庆市十三次党代会的精神,以打造“西江党旗红,文艺当先锋”党建品牌活动为导向,坚持党建引领文艺不动摇,以文艺助力肇庆高质量发展而推出的主题文艺创作活动,目的在于讲好肇庆故事,为肇庆抓发展。通过文艺作品、小肇老师“文艺+宣讲”、文艺惠民志愿服务等方式在机关、企业、社区、农村、学校、网络进行宣传,为肇庆发展鼓与呼,为全力打造体现时代精神、具有岭南特色的文旅名城,为加快建设珠三角核心区西部增长极和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新都市贡献文艺力量。

作者简介:

杨芳,笔名宁越,女,80后,广东广宁人。作品发表在《光明日报》《中国报告文学》《中国社会科学报》《诗选刊》《散文诗世界》《中华文学》《中西诗歌》《散文诗》《华夏》《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报刊。有作品入选《岭南百年散文诗选》《中国散文诗年选》《广东青年作家诗歌精选》《2020中国青年诗人作品选》等多种选本,并有作品获省、市奖项。已出版诗集两部、散文集一部。系广东省作协会员,广东散文诗学会理事。现从事新闻宣传工作。

(瞭新社)

编辑:黄惠群    责任编辑:黄田心

来源:肇庆文联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 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

国家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9140089号

瞭望新时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