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军事>军民>正文

走近4名装备维修岗位的士兵

2022-04-12

兵者匠心

目送战鹰搏击长空,凝视铁甲驰骋沙场,追随铁骑纵横千里……有这样一群士兵,他们或许从未出现在战场前沿,却以匠人之心钻坚研微,以胜战之心保障打赢。

本期《士兵面孔》,我们走近4名装备维修岗位的士兵“工匠”,感受他们的执着和专注,见证他们的钻研与坚守。

——编 者

自豪时刻

■刘汉宝 许博涵

【人物名片】窦树军,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一级军士长。先后被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国学习成才先进个人,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2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空军授予“爱岗敬业模范士官”荣誉称号,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6次。

接连数日的大雪后,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机场一片银装素裹,气温突破零下20摄氏度。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一架战机沿跑道加速滑跑,轻盈地掠过地平线,闪电般昂首刺入云霄。

跑道不远处的机库里,机务官兵正忙着检修战机。机库外墙上的几个红色大字——“当窦树军那样的兵”,在白雪映衬下格外显眼。

窦树军是谁?他是什么样的兵?

他是空军无损探伤领域的“兵专家”,一位绝不允许把故障带到飞行当中、工作30年零差错的“战机神医”。

一阵窸窸窣窣,在战友的帮助下,窦树军从直径不足60厘米的战机进气道里爬了出来。进气道空间狭窄,仅容一人爬行,夏季如火炉,冬季像冰窖。窦树军以爬卧这一姿势,抱着5公斤多重的探伤仪,与进气道打交道30年。

数九寒天里,窦树军身着单薄的地勤工作服,瘦削的脸颊上泛着青白。披上战友递过来的军大衣,一杯热姜茶下肚,他的脸色才渐渐红润起来。个子不算高、平时少言寡语的窦树军,在一群机务兵里并不起眼,但一级军士长的军衔让人不得不注意到他。

发动机犹如战机的心脏,而窦树军负责的领域,就是给发动机叶片探伤。钢铁制成的发动机看似坚不可摧,但叶片受种种因素影响,极易产生肉眼看不见的细小裂纹。这些裂纹会导致叶片在高速运转时发生断裂,给飞行安全带来致命隐患。要想避免这种隐患,就需要探伤师通过一系列专业探测手段防患于未然。

这些年里,窦树军先后为10个型号的飞机探伤9000余架次、检测各类叶片85万余片。他探索总结出的三步定位探伤法,使探伤精准率大幅提升。

前些年,有几家地方航空公司盯上了闻名业内的窦树军,都以丰厚待遇发来邀约。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窦树军坚定地选择了留在部队,继续为战鹰“把脉”。2020年,考虑到部队刚刚换装新型战机,已到退休年龄的他主动申请延期服役,直到现在还坚守在阵地,尽心尽责地为战机探伤。

“翅膀硬了为党飞!”在窦树军看来,每一次战机起飞前,飞行员对他竖起拇指的那一刻,是他最有自豪感的时刻。

风渐渐小了一些,阳光穿过云层缝隙洒向大地,整个机场笼罩在一片金色的光芒中。“这架飞机状态不错,待会儿检查完剩余叶片,就可以继续参训了。”窦树军甩掉军大衣,又一次猫腰钻进狭窄的飞机进气道。像每一次那样,他仔仔细细地检查每一个细节,继续用零差错、零疏漏,诠释着空军机务兵的执着和坚守。

夜深灯明

■丁文辉

【人物名片】刘加平,新疆军区某旅一级军士长。先后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全军爱军精武标兵、陆军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荣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1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深夜,家属楼的大门紧闭着。顶着凛冽寒风,“吱呀”一声,门从里面被用力推开,刘加平高大的身影出现在昏黄的路灯下。他紧了紧领口,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历时5年研制的某型指控装备模拟训练系统终于要验收了。为确保万无一失,作为负责人的刘加平要去做最后的调试。穿过黑漆漆的训练场,远处一栋二层办公楼——“技术员之家”透出点点灯光。他的工作室便在其中。

厚实板结的沙石地、呼啸肆虐的寒风,相似的场景将刘加平的思绪拉回多年前。单位正式移防前,曾在戈壁滩上一处农场临时驻扎过。因为房间有限,官兵只能挤在一起工作生活,腾不出地方摆放刘加平的研发设备。

刘加平在农场转了几个来回,终于找到一处稍微宽敞的地方——菜窖。征得单位同意后,他将设备悉数搬进去。那时,刘加平常常加班到深夜,累了就倚着米袋子休息一会儿。

菜窖光线昏暗、通风效果不佳,却挡不住刘加平前进的步伐。两年间,他研发的指挥控制系统和某型装备智能供电系统,均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爬上“技术员之家”二楼,刘加平在左拐第三间办公室门口停下。棕红色的木门上,嵌着“刘加平工作室”的标牌。他曾无数次凝望这块标牌,心中翻涌的除了感动更有责任和使命。

几年前,随着新营区落成,修理工间正式投入使用。那天,刘加平和战友们一起激动地走进工间。当踏进二楼的一间办公室时,刘加平愣住了——十几平方米的屋子里整齐地放着科研设备、维修工具,这简直就是他梦寐以求的办公室。

这时,队长郭磊郑重地把一串钥匙递到他手心:“这是单位拿出专项经费,为你准备的工作室。” 刘加平握紧钥匙,激动、欣喜……复杂的情感充斥着他的内心。在战友们的注视下,“刘加平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

许多个灯火通明的夜晚,“刘加平工作室”里时而响起飞快敲击键盘的噼啪声,时而飘起一缕电烙铁焊接元器件的青烟,时而传出组员们激烈的争论……这些付出最终都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这些年,工作室累计收集各类技术参数上万条;维修主战装备千余台(套);提出革新建议60余条;9项革新成果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

2020年,修理工间被改建成“技术员之家”,一批像刘加平一样的“创客”申请入驻,大量革新想法在这里生根、发芽、成长。

凌晨3点,刘加平关灯走出工作室。楼门口的军容镜中映出他的模样——肩膀宽阔,身材高大,微微驼背,两只眼睛在厚厚的镜片下闪着严肃的光,黑发早已染上风霜。刘加平对着镜子努力挺直腰背,不禁感叹时光飞逝——这已经是他当兵的第26个年头。

月光清冷,星河璀璨,“技术员之家”披上一层银辉。望着窗口那些未熄灭的灯光,刘加平充满欣慰与自信。

铁甲战位

■於娅娅

【人物名片】王有武,陆军某试验训练基地二级军士长。先后7次被评为“优秀士兵”,荣立三等功1次,2018年被确定为陆军首批技术尖子培养对象。

分别的时刻又一次到来了。

两门修整一新的火炮,炮管上被郑重地挂上醒目的红花,这是王有武和战友们送给“老伙计们”的临别礼物。被抹去编号、拆掉击发部件的它们,已经光荣完成在靶场的战斗使命。不久后的某天,它们将正式出现在某个国防教育基地或者军事博物馆里,向来访者讲述曾经的辉煌。

王有武所在的技术保障组,管理维护着40余种型号的坦克、装甲车和火炮等装备,共300多台套。报废的、退役的、在役的、未列装定型的,横亘60余载,足以组成一个颇具规模的“展览馆”。

夜深人静的工房里,细心检修装备、更新台账,是作为组长的王有武多年养成的习惯。粗糙的掌纹、身上散不去的机油味,是经年累月维修装备留下的痕迹。每台装备战技指标如何、何时该保养、何时应更换零部件,王有武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账。他对这些装备有着特殊的情感。在他看来,这些装备虽不会说话,却也有着自己的脾气:你对它们耐心一些,它们自然也会待你好一些;你研究得越深、对它们越了解,它们给你的信心底气也就越足。

战友们眼中的王班长,是个实打实的能人。从军23年,他熟练掌握了22种型号坦克及装甲车的驾驶维修技能和20余种火炮的操作使用。仅从行驶轨迹、马达声响和变速操纵器操作情况,他就能判断坦克、装甲车是否正常。几任领导谈起他都赞不绝口:只要老王在,坦克装甲各项业务就没有什么好操心的。

王有武觉得自己也没有那么神,他没有院校系统学习经历,岗位就是他的课堂。常年担负接装任务的他边实践边摸索,从油路、电路、击发部件再到底盘,逐个部位核查、校验,经常是装备验收完,他便掌握了基本的操作和维修技能。

与坦克、装甲车和火炮打交道久了,王有武有着和这些装备相近的暴脾气。这一点,作为徒弟的杨志超深有体会:“各类操作示范两遍还学不会,王班长就急眼了。”单位装备类型多、任务密集,王有武总是倾尽所有,希望徒弟们尽快把自己的本事都学会。

在西北汉子粗犷的外表下,王有武工作起来却格外细心。某次试验中,担负试验任务的坦克突发故障。王有武经排查发现,这是保险丝脱落、油管松动导致的。快速排除故障后,装备几天后又出现同样问题。为此,王有武反复尝试,发现坦克以20-3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进一段时间后,会引发车内零部件共振,最终导致链路接口脱落。单位及时把问题及改进建议反馈给了军工厂。类似的装备改进建议,这些年王有武陆陆续续提出了20余条。

雪域高原、大漠戈壁,外场试验不仅是对装备性能的极限考核,更是对参试官兵能力素质的巨大挑战。出征队伍里,总少不了王有武的身影。他总说,铁甲在哪儿,他的战位就在哪儿。

心中那道光

■田 栋 林凌勇

【人物名片】朱晓寅,武警福建总队机动支队三级警士长。荣获武警部队士官优秀人才奖三等奖,被总队评为“十佳士官”“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三等功2次。

熄灯哨响,夜色渐深,营区寂静无声。车场一角的修理间仍亮着光,一个瘦削的身影,弯着腰,还在零件盒里摸索着什么,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显得比寻常人粗糙许多。

在这88平方米的一方天地里,朱晓寅待了17年。每当身处于此,朱晓寅的精力就无比集中——在这里,他完成了数千次车辆维修,保障了近百辆车的行车安全。

2008年,修理间刚刚建成。当时,每次需要起吊笨重的变速箱时,朱晓寅和三四个战友总是贴着墙踮起脚,手动液压起吊,费时费力不说,变速箱在大吊架下摇摇晃晃,还存在安全隐患。

朱晓寅动了改良大吊架的心思。他趁机电部门来营检修的机会,缠着技术人员请教如何起吊既省力又安全。技术人员临走时送给他一本小册子《滑轮组》,让朱晓寅如获至宝。

那段时间,朱晓寅总是满手油污,在修理间反复修改、拼装滑轮组。1个月后,吊变速箱轨道滑轮组终于安装成功。新的滑轮组科学组合动、定滑轮,通过预设轨道提高起吊精准度,并将变速箱与吊钩三点固定,不仅省力便捷,而且让变速箱“稳如泰山”。

这件事让朱晓寅在总队出了名,大家都知道机动支队有个爱动脑筋的维修技师。面对赞扬声,朱晓寅有些不适应。对他来说,自己只是比别人多想了一点。他常说:“哪怕一个小零件、小线路,你糊弄它,它也会糊弄你。”

那年夏天,朱晓寅参与执行一项大型演练任务。部队到达指定地域准备展开行动时,一台装备车突然打不着火。朱晓寅检查后发现,这不过是个小毛病,车辆电瓶头腐蚀了。更换零件后,装备车很快恢复动力。原来,车辆在颠簸环境中长途机动,电瓶中的电解液容易溢出,腐蚀电瓶头——这在驾驶员看来,是在所难免的。

“虽说是小毛病,影响可不小,难道就不能防患于未然?”返回单位,朱晓寅四处查阅资料,并进行了多次试验。他发现,在车辆保养时用开水清洗电瓶头,再涂抹润滑脂,能有效解决电瓶头腐蚀的问题。这种简便高效的保养方法在驾驶员中一传十、十传百。到了年底,这一方法还作为支队驾驶员集训的教学内容被推广使用。

十几年下来,朱晓寅攻克了一个个修理技术难关,先后革新了10多项修理器材。他记录的笔记本摞起来有半人高,每个笔记本的首页无一例外工整地写着《士兵突击》中的一句台词:“你该想的不是成为特种兵,是善待自己,做好普通一兵。”

普通一兵从未普通。朱晓寅爱钻研、下苦功的精神也感染着周围的战友。在他的帮带下,中队有4人先后取得汽车修理、装甲车修理高级资格证,多人取得中级资格证。如今,支队外出执行任务时,这些年轻的维修技师都能在所在梯队独当一面。

他的徒弟们常说,朱晓寅身上是发着光的。

对于朱晓寅来说,这道光,一直都在。


(瞭望新时代网)

编辑:洛宇    责任编辑:王尔东

来源:中国军网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 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

国家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9140089号

瞭望新时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