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大湾区>港澳>正文

惠州:深惠产业链优势互补加速深化助力构建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

2020-10-21

位于惠州仲恺高新区的旭硝子显示玻璃(惠州)有限公司,生产出来的玻璃基板原板约90%运到TCL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在那里完成研磨、阵列、彩膜、成盒等一系列工序后,再次运回惠州,给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进一步加工,并出货给整机厂完成后面的电视整机工艺。

这是珠三角制造业“一体化”的具体案例,也是深惠两地产业协同合作的真实缩影。

改革开放40年来,共同以“三来一补”起家的深圳、惠州电子信息产业,发挥各自优势,在产业链上形成了“深圳研发、惠州转化”的分工格局。

改革开放再出发。在“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下,惠州以“丰”字交通拉开城市空间,全力打造“2+1”现代产业体系,加深两地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助力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

深惠企业相互“请进来走出去”

正是看好惠州制造业基础,上市企业深圳市赢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3年成立惠州市赢合科技有限公司,落户仲恺惠南高新科技产业园。赢合科技的到来,让惠州锂电产业从终端拓展至上游装备,延长了惠州锂电产业链条。

与赢合科技类似的“深惠企业”,在惠州仲恺、惠阳、大亚湾等地数量众多,仅在惠南高新科技产业园和东江科技园,近八成企业和项目是从深圳引进的。

电子信息产业同为深圳、东莞、惠州三地支柱产业。2008年,广东省推进深莞惠一体化发展,奠定“深圳研发、惠州转化”基础。

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在技术、人才上积累了巨大能量和优势,创新研发能力强,运营总部密集,聚集全国产业前10强的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但深圳发展空间不足、“小马拉大车”困境日益明显,初创企业和具备产业化条件的企业在深圳缺乏发展空间、成本又高。同样具备坚实产业基础的惠州,有着充足的企业孵化、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空间,产业链配套齐全,发展成本相对较低。于是,“深圳研发、惠州转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深圳产业发展难题。

在深圳产业外溢过程中,惠州因势利导抓住机会引进一批批符合自身产业需求的企业和项目,使得惠州的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获得了强劲且持续的动力。2019年,惠州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3200亿元,产业规模在全省居第三位。

“请进来,走出去”。总部设在惠州的TCL、德赛、华阳等知名企业,也因深圳的科创优势、人才优势,在深圳开设研发中心和工厂项目。

TCL集团就是横跨惠深两地的惠州本土企业代表。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在谈及深惠联动时介绍,TCL在深圳建设显示面板工厂,在惠州建设模组、电视工厂,将助力深圳打造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显示大尺寸面板产业基地,在惠州打造全球最大的显示模组和整机一体化生产基地,“这两个产业协同发展、相得益彰。”

建平台深化新兴产业协同合作

4月30日,位于仲恺的星河(惠州)人工智能产业园项目开工,该项目由深圳星河控股集团投资,将打造成集循环中心、创新中心、创意中心于一体的高新科技产业园;8月17日,惠阳(镇隆)人工智能产业园首开区动工建设,23个拟入驻项目大部分来自深圳的高新技术企业……

2020年以来,以产业大平台吸引国内外龙头企业、优质大项目的惠州,在中美经贸摩擦叠加疫情影响下,固定资产投资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这其中,惠州与深圳两地进一步加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合作。

5月颁布的《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中,以深圳为核心、惠州入列的产业集群并不少,包括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先进材料产业集群、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等,显示出深惠在新兴产业的协同合作有着巨大的空间。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指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一个数字化产业链有可能总部在深圳、制造业基地在东莞、营销总部在惠州,这个数字化产业链要建立起来,需要深圳、东莞和惠州甚至其他城市协同和联手。惠州与深圳的合作和对接,应该以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发展为依归。

东莞10年造松山湖吸引华为落户的成功经验,让惠州看到打造高端产业平台吸引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性。加快发展“2+1”现代产业集群,依托“丰”字交通主框架,惠州重点布局“3+7”工业园区,在提升3个国家级园区的同时,7县(区)对标松山湖,高水平规划建设千亿级工业园,形成各具特色、主导产业鲜明的产业生态。

新材料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智能装备产业园、大健康产业园……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在各县(区)拔地而起,正成为深圳一批新兴产业外溢的优化选择。

“惠州要释放好土地发展空间和潜能,引进引领产业发展的高端技术,推动更多智能装备、5G、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成长企业落户。”市委党校科研部副主任、经济学博士黄忠平如是说。

推动创新创业人才进一步流通融合

2018年,深圳青年郑铁峰看中仲恺的创业环境,和团队决定从深圳龙岗搬到仲恺;两年后,中南新智造一跃成为提供数字工厂的基础建设和信息化服务领域小有名气的企业。

今年,在德赛大厦的惠州软件科技园,深圳90后青年陈基勉负责科技园的设计、改造,这位有着丰富软件技术与市场经验的年轻人,将惠州作为新事业的起点。

像郑铁峰、陈基勉一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伴随区域一体化的推进,从深圳起步“筑梦”、到惠州创业“逐梦”的年轻人,数量逐年递增。据统计,仲恺高新区在孵的800余家企业,来自深圳的团队超过100家。

作为大湾区最具创新活力的城市,深圳每平方公里聚集了8.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产出13.5亿元GDP。源源不断的人才输入,数以万计的科研团队,为这座城市提供了创新的动力。

面对深圳“人才虹吸”现象,在吸引深圳企业的同时,惠州采取“组合拳”方式,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改善民生配套,吸引高端人才和创业人员落户。当下,企业家与创业者在深惠两地奔波已成为深圳都市圈的常态。

“我们在产业上可以得到有效的拓展空间,同时高端人才在惠州还能安家乐业,惠州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便利的生活环境,我们整个团队都很满意。”去年6月,深圳市杰普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在惠州投资设厂,公司总经理刘健这样评价惠州。

产业的协同合作离不开城市的进一步融合。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庆祝大会召开之际,中央为深圳送出创新发展“大礼包”,在土地、人才、金融等政策上给予深圳更大的空间。深惠协同创新的下一步,惠州又该如何主动出击?

“深圳的政策‘大礼包’同样有很大的外溢效应。”林江认为,惠州需要更加积极和主动地采取行动,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主动吸收深圳的研发资源、科技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借力深圳“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从而更好地与国际营商规则接轨,持续产生对人才的吸引力,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编辑:何川宁    责任编辑:苏穗越

来源:惠州报业传媒集团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 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

国家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9140089号

瞭望新时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