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技>AI>正文

App偷听真的没法管吗

2021-06-23

近日,有媒体对手机App是否存在偷听用户的情况进行了一个实际测试。实验证实,App只要获取了手机麦克风权限,并连接网络持续在前台运行,理论上完全能够做到偷听用户讲话,并且在用户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偷偷录音。

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用户前脚聊到火锅,后脚App里就给出了推荐。这种情况很普遍,上网一搜,类似的迷惑现象经常发生。当然也存在一种可能,就是巧合。但巧合大批量地出现,实在令人难以相信,这些精准的推送,竟然都是概率性事件的反复?

已经有很多技术团队证实了App偷听的可能性。比如借助语音转换功能,可以将听到的内容迅速转换成文字,大大压缩了数据量;即便某款App没开麦克风权限,App之间相互共享数据,也能侧面实现偷听功能;即便说方言也逃不掉,目前人工智能水平也足以识别几十种方言……

当然,这些都还是可能性,在实测的时候确实也发现了很多App有高度嫌疑。然而抓住实锤并不容易,“技术距离”的阻隔,“技术优势”的不对等,让类似行为具有高度隐秘性。且不说普通消费者,一般的技术团队进行实操对抗的难度也不小。

除了偷听,App有的是办法看透你。人们的网络生活,从人脸、指纹到浏览记录,网络上生活的点点滴滴,一切都可以成为具有变现价值的大数据。

对此,国家有关部门也在加大治理力度,比如明确了39种常见类型App的必要个人信息范围,5月1日起正式实施。可是据媒体报道,不少App索权依然我行我素,即便明令下架,依然可以正常搜索到并下载使用。

从现状看,与侵犯隐私的App斗智斗勇,普通用户还远谈不上胜利在望。

对于App收集隐私信息,不少用户的心态恐怕已经“躺平”:对此无可奈何,出于对开发商盈利逻辑的理解,也只能相信“开发商有什么坏心思呢,不过是赚钱罢了”。但是,即便只有广告投放的目的,即便敞开个人信息只是方便App更好地“服务”自己,但人们依然迫切地想要捍卫自己的隐私,在信息世界保有“个人主权”。

从人性来说,没有人愿意自己的生活被透视,也没人愿意自己的个人信息是失控的。个人信息被轻而易举地获取,也意味着一种巨大的不确定性——没人知道信息会在技术语境下经历怎样的加工运用,会以怎样的形式反作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试想,如果App可以偷听人们的谈话,技术无孔不入,个人不再有个人的边界与空间,社会生活会被形塑成什么样?毕竟,人不同于物品,不能生活在一个时刻被扫描的环境里。对自我生活的掌控,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是人的本能需求,也是所有技术革新应恪守的界限。


瞭望新时代网)

编辑:洛宇    责任编辑:王小晶

来源:光明网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 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

国家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9140089号

瞭望新时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