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1
有一种选择,叫“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有一种敬意,叫“倾尽一城花,只为奠一人”。
2月6日,巨星陨落,举国同悲。2月10日上午,在湖北武汉武昌殡仪馆,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的遗体送别仪式举行,人们纷纷自发前往送别:一名河南信阳的中学生坐上了凌晨四点的火车,跨越千里到现场作诗;一位老师连夜拼装了一艘精致的核潜艇模型;全家更改返乡行程,只为到现场献花……英雄已乘黄鹤去,这里站满了不愿离去的人群。
人们为何如此怀念这位科学家?答案在于许多网友引用的那句话,“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是黄旭华的自勉,也是他一生的注脚。核潜艇作为国防重器,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为了铸就“深海长城”,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年,在技术封锁、物资匮乏的艰难条件下,攻克了无数难以想象的挑战,用算盘和磅秤计算海量数据,甚至不顾个人安危,下潜到核潜艇内部进行试验和测试。未见其面,却受其恩;拳拳之心,何其诚也。这样一个“大写”的人,怎不叫人无尽追思。
“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从很多细节中,人们都能感受到,黄老不仅是功勋卓著的国之仁士,也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母亲去世后,一到冬天,他只戴母亲的围巾,仿佛她就在身边;“我是客家人,祖籍揭阳、生于汕尾,三个身份缺一不可。”他深爱自己的家乡,心系家乡发展。他整整30年不回家,也从未联系过家人,只因一个最深沉和朴素的道理——“有国才有家。”唯其割舍,“英雄”二字,变得更为具象。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不难看到,在相关报道的留言区,“国士无双”成了高频词。这不仅蕴含对黄老的极高评价,也寄托着一份集体致敬。从钱学森、邓稼先,到于敏、彭士禄,从“两弹一星”到核潜艇,在新中国的崛起之路上,或是戈壁大漠,或是无声深海,或是惊涛骇浪,无数英雄前赴后继、披肝沥胆,献出了毕生心血和智慧,也把自己活成了一座丰碑。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对黄老最好的送别,就是把这份精神遗产传承下去,把科技报国的故事续写下去。学习他的淡泊名利:黄旭华先后向科研、科普、教育机构捐献自己的奖金逾2000万元,曾婉拒“中国核潜艇之父”的美誉,这是一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学习他的不畏艰险,为攻克核潜艇研发的七项关键技术,他以“功成不必在我”之心,做好了一辈子隐姓埋名的准备;学习他的以国为家,“我将原名‘绍强’留给二哥使用,给自己起名‘旭华’,意思是中华民族必定如旭日东升一般崛起,我要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做贡献”。
赫赫而无名,深潜而巍峨。在黄旭华生前最爱的《祖国不会忘记》中,有这么一句歌词:“不需要你认识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山川作证,碧海为铭,护佑祖国安宁的人,也将永远被时代所铭记。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黄老,一路走好!(瞭新社)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 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