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智库>研究>正文

加快培育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链

2025-01-17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作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关键是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推动降碳模式由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和形成绿色低碳发展动能转变。当前,我市正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先行城市,围绕绿色生产力科学布局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链,全面建设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将有助于形成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经济社会生态耦合发展的新增长格局。

一、打造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绿色富农产业链

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与乡村产业振兴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农业在减污降碳、绿色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绿色富农产业链,实现乡村绿色产业振兴与绿色富农有机统一。一是打造农业绿色品牌产业链。以“小站稻振兴计划”为引领,促进沙窝萝卜、茶淀玫瑰香葡萄等一批传统绿色农业品牌复兴,形成生态地理标志与生态产品标志双重支撑的农业品牌效应,完善以农业品牌为依托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体系。二是做强种业科技创新产业链。立足种业研发优势,加快种业科技创新产业化,大力开展种业自主创新与科技攻关,推进前端种业科技研发产业、中端育种培秧产业、末端种子销售产业链式发展,做强做优做大“津种”产业链。三是延长农产品价值增值链。以农业生产环节为起点,推进农业生产向下游延伸,推进农业生产服务化、农业服务产业化,打造三次产业有机融合的价值增值链。

二、打造以生态工程为依托的绿色碳汇产业链

推动生态工程降碳功能与价值创造功能协同发挥,加快构建以湿地、森林、海洋等碳汇资源为载体、以城市碳汇账户为支撑、以区域碳汇交易市场为平台的绿色碳汇产业链,形成碳汇资源开发、碳汇产品开发、碳汇交易服务等多业态集聚发展优势,打造“大生态+大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一是以自然资源产权改革为基础完善碳汇产品生产体系。积极探索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改革新路径,创新以自然资源公有制为基础的特许经营、合作开发、公私合营等自然资源权益经营新制度新模式,明确碳汇资源经营主体,激活碳汇产品供给端活力。二是积极争取专业碳汇交易市场试点建设。探索以“碳普惠”为依托的个人、小微企业碳汇交易,打造专业化碳汇交易平台,率先抢占全国碳汇交易专业市场。三是发展碳汇交易服务产业。鼓励碳汇资源测算与价值评估、标准化碳汇产品研发、碳汇金融、交易信息对接等专业化碳汇交易服务产业发展,形成以碳汇交易为核心的大碳汇产业体系。

三、打造以数字经济为驱动的绿色智能制造产业链

推动绿色低碳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强化“制造业立市”战略绿色低碳导向,强化绿色智能制造上游技术研发、下游产品消费、物流和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环节,完善绿色智能制造产业链。一是形成传统制造业绿色低碳生态链。以绿色低碳循环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为驱动,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推动制造业降碳环节智能化提升、产业化发展,加快形成制造业循环生态链。二是加快培育绿色智能制造新产业。大力发展智能排放控制设备、碳循环利用设备制造业,立足制造优势迅速抢占绿色低碳智能设备市场,打造绿色低碳智能制造基地。三是推进优势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成电路、车联网、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链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设,提升优势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强化产业链式效应,引导生产体系全面绿色转型。

四、打造以碳金融为标志的绿色金融产业链

结合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大力开展碳金融产品、服务和业态创新,形成碳金融产业集聚优势,健全包括绿色信贷、绿色消费金融等在内的绿色金融体系。一是积极培育碳金融服务业。鼓励围绕碳排放权交易、碳汇交易的碳金融产品创新、碳交易融资服务等碳金融行业发展,形成支撑碳排放权交易、碳汇交易的碳金融服务产业体系。二是积极建设全国性绿色金融服务平台。依托全国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积极探索标准化绿色金融债券交易、绿色金融产品非标交易等绿色再融资业务,推动产业集聚,建设全国性绿色金融中心。三是拓展绿色金融服务链。鼓励培育绿色物流金融、绿色消费金融等新业态,完善覆盖生产、生活、流通的绿色金融服务产业链。

五、打造以循环技术为支撑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落户天津为契机,以专业化循环产业园区为载体,推动循环产业技术升级、产品升级、业态升级,形成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链网,打造全国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集聚高地。一是加快打造循环技术创新产业链。加快循环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引导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构建覆盖基础创新、应用实验、产品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循环技术创新链。二是高质量建设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链。串联新能源、新材料、废弃物综合利用等优势产业,提升上游回收、拆解产业技术标准和技术水平,强化中游研发与再生产产业创新,打通与下游节能建材、再制造等产业对接,打造升级版“城市矿山”产业链。三是着力打造工业碳循环产业链。依托完备工业体系,加快工业生产环节碳循环利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推进工业二氧化碳产业化循环利用,构建企业碳循环、行业碳循环、园区碳循环融合互补的多形态工业碳循环产业链。(瞭新社)

作者:王坤岩(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编辑:洛宇    责任编辑:王尔东

来源:天津日报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 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

国家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9140089号

瞭望新时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