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6
踢毽子是我国一项流传范围广泛、历史悠久的民间体育运动,其大致可分为南、北两派。广州是著名的“全国毽球之乡”和“全国毽球示范城市”,也是南派花毽传播的中心区域之一。
2015年,南派花毽被列入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此后,在南派花毽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翠环及一众南派花毽爱好者的努力下,南派花毽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得到拓展,“非遗+体育”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南派花毽非遗传承人李翠环
作伴20年:“我对南派花毽非常着迷”
广州是岭南历史文化名城,云山珠水孕育了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独特城市风貌。在广州近代传统城市中轴线上,有一座城市绿洲静静矗立,百年来吸引着无数市民和健身爱好者来此休憩和锻炼,这里便是广州市人民公园。
李翠环与南派花毽携手同行的“旅程”,正是从这里开启。“2005年,我路过人民公园,偶然间看到有许多中老年人围成一个个圆圈在踢毽子。他们体态轻盈、动作灵活,一个小小的毽子随着他们的脚法不断翻飞、环绕于他们的身侧,我不自觉地看入迷了。”那时她才知道这种变化无穷的运动便是南派花毽。
“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想学’。”在毽友的指导下,她开始利用空余时间练习基本功,渐渐地掌握了南派花毽的技巧,并在毽艺圈中“踢”响了名堂。她回忆道,“刚出道时我进步得特别快,学习高难度动作都不在话下,算是当时毽艺圈中最出彩的年轻人之一,心里还有点‘小骄傲’。”
其后,一场偶然的切磋,让李翠环得以进一步探索南派花毽的“奥秘”。“有一次在毽友的介绍下,我和一位精神矍铄、目光炯炯有神的老人踢了一场毽子。他一出脚就让我眼前一亮,一招一式让人赏心悦目,我十分佩服他精湛的技艺。”这位老人便是被誉为“南毽王”的邓永生老师。
此后,她一直跟随着邓老师学习南派花毽。在这过程中,她不仅了解了南派花毽的历史和技法,而且从邓老师身上感悟到许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要有敬畏之心、保持谦逊,以及时刻怀着空杯心态等。”
李翠环(左二)与邓永生老师(右一)参加南派花毽比赛
接触南派花毽约两年后,李翠环进入了瓶颈期,“当时我无论怎样练习,技术都无法提升”。但这并未阻挠她前进的脚步,“南派花毽易学难精,所以我没有心灰意冷,我知道想要更进一步唯有不断坚持”。在邓老师及其他毽友的鼓励下,她每天利用空余时间不断夯实脚法与基本功,最终其技术如愿得到突破。
同年,她加入了由邓永生老师创立的南派花毽俱乐部,一方面继续提升个人水平,另一方面义务地担任技术指导以及负责女运动员的管理,为南派花毽的传承贡献力量。此后多年,她一直坚持在传承南派花毽的一线。
2016年,广州市南派花毽研究会成立,李翠环先是在其中担任管理的职务,近年来她更是肩负起会长的重任。2023年,她入选了第八批广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对此她十分感慨,“以前我练习南派花毽,主要是技术方面的个人追求,比较纯粹。成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后,我萌生了一份强烈的使命感,以及迸发出‘要为南派花毽发展干一番事业’的冲劲。”
2005年至今,李翠环已与南派花毽作伴20年。在她看来,南派花毽是中华民俗文化的代表性项目,也是广东岭南文化的特色代表,一招一式体现了人们包容互助、团结友爱、蓬勃向上的精神,“这让我对南派花毽非常着迷”。
传承400余年:生生不息,荟萃岭南文化特色
作为一项主要流传于民间的体育项目,南派花毽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清朝初期,距今约400年前。由清朝“岭南三大家”之一屈大均所著的《广东新语》有云:“昼则踢毽五仙观。毽有大小,其踢大毽者市井人,踢小毽者豪贵子。”寥寥数字描述了当时广州的踢毽爱好者汇聚于五仙观踢毽子的场景,这也是南派花毽的雏形。
李翠环介绍,清朝初期从北方来广州驻防的清朝八旗子弟将北方花毽带来了岭南地区。针对广州潮湿闷热、风力缓和的气候特点,他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对北方花毽加以改良。经过多年的发展,南派花毽吸收了岭南地域文化的特征,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在材质方面,如今南派花毽的上部多用鸽毛或鸭毛,底托采用牛皮、蛇皮、猪皮等动物皮革以及与弹性好的胶片混搭,踢起来声音响脆、节奏明快。在踢法方面,北方踢法以“停”为主,是单人套路的练习,对踢毽者基本功的要求比较高、多为从小开始练习,被称为“传统毽”;而南派花毽一般是4至5人围成一圈、每人轮流踢一脚,在基本规则内踢毽者可随意发挥,入门容易,因此被称为“现代毽”。
南派花毽所用的毽球
“而高水平的南派花毽讲究互相配合、动作协调,过毽毽路清晰、落点准确,对踢毽者腰部、腿部的力量要求较高。如果踢毽者能够做到合理运用平、侧、尖等各种脚法处理来毽,从而化解身边不同落点的毽球飞行过渡,做到见招拆招、行云流水,这是南派花毽技艺的最高境界。”李翠环补充道。
据了解,目前南派花毽的花式共有180个,包括起毽11个、停毽26个、圈毽18个、过毽39个、跳打26个、穿毽23个、其他花式37个。其中,不少是邓永生老师在北方花毽高难度脚法的基础上,创新性地融合岭南地区武术、戏剧、舞蹈、醒狮等艺术元素所拓展和总结而成的,这使得南派花毽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人们看到南派花毽的花式后,通常能够产生一定的联想,这也是南派花毽在全国花毽体系中的独特之处。”李翠环进一步解释道,比如,“苏秦背剑(外侧过背)”一式,踢毽者以左脚外侧轻挽来毽,步半蹲,毽子从左后下方沿背部绕过右肩落下,毽子的飞行轨迹如战国著名谋士苏秦右肩左斜地背着一把宝剑的模样,因此得名;而“狮子采青 (尖外反叼毽)”一式,则是踢毽者踢起毽子,绕经面门时顺势以口叼住毽子,像醒狮“采青”时的姿态,体现显著的岭南文化特色。
她认为,南派花毽技艺具有典型的地域性和独特性,其自成一派的风格值得我国其它地区的花毽爱好者学习和借鉴。“南派花毽是广州市的‘名片’,也是传播岭南文化的良好途径。”
李翠环示范南派花毽的花式
责任与使命:注入创新活力,展现非遗魅力
南派花毽历史悠久,在岭南地区拥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发展土壤。但李翠环坦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对南派花毽这个传统的自娱运动逐渐失去了兴趣,其主要受众为中老年人群体;加之南派花毽技术要点繁多,长期以来依靠言传身教,使其传承陷入了困境。
所幸的是,随着我国全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积极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南派花毽的传承迎来了新的转折点。南派花毽于2015年被列入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后,在邓永生、李翠环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下,南派花毽的受众和触及的城市逐年增多,点点星光汇聚成河。
“广州市南派花毽研究会积极探索开展南派花毽的传承工作,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李翠环介绍,一方面,研究会在荔湾区非遗集聚区打造了南派花毽传承基地,通过比赛、等级评定等方式提高会员的技术水平,发掘南派花毽高水平人才并进行重点培养。在研究会的200多名会员中,除了3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外,还有6位会员被评为“南派花毽大师等级”、55位会员被评为“南派花毽专业等级”等,以及二级教练员1位、教练员23位。
南派花毽传承基地
另一方面,李翠环带领一众南派花毽爱好者积极参与、举办南派花毽的宣传、推广活动,比如在南派花毽培训基地以及体育馆、公园等场所举办各类公益培训班,吸引了数千人次的参与;利用全民健身日暨广州市第十九届体育节、广州市新文化馆非遗运动荟非遗传承活动等机会,进行南派花毽的表演和展示,拓宽南派花毽传播途径和覆盖面;深化与本地、外地毽会、毽友间的交流,举办各类型的技术交流活动一百余次,在技术的“碰撞”中擦出新火花;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与广州市多家中小学合办非遗课堂,让青少年以此为契机亲自接触、体验、了解南派花毽这项运动。
李翠环开展南派花毽“非遗进校园”活动
如今,常年在广州进行南派花毽这项运动的约有30万人,其中不乏青少年群体。与此同时,南派花毽以广州为起点,辐射到武汉、西安、上海、兰州、青岛、石家庄、乌鲁木齐、济南、南宁、郑州等全国数十个城市。
李翠环在郑州开展交流活动
虽然南派花毽的传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李翠环认为,未来的传承工作仍任重道远。除了继续组织传承交流活动、依托现有模式培养更多传承人和高水平人才外,她表示,“南派花毽要不断创新发展才有前途”,总体来说,一是争取将南派花毽与现代科技结合,改变言传身教的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模式,让群众及青少年更易习得南派花毽技术;二是创新南派花毽的踢法和“玩法”,如编排花式动作、将其与现代的舞蹈相结合等,以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其中;三是争取将南派花毽申报为国家级的非遗项目,“这虽然很难,但是我们会积极争取”。
展望2025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于11月在粤港澳三地举办。作为全国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综合性运动会,本届全运会将对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助推作用。李翠环表示,“虽然南派花毽暂未被纳入全运会正式的比赛项目,但是它有很强的可玩性和观赏性,下一步我们将争取在赛事间隙进行南派花毽现场表演,以展现其魅力;在比赛场馆内设置南派花毽互动体验区,为观众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等。”
她认为,依托全运会这一契机,“非遗+体育”能够焕发出更大的可能,从而提高群众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认识,让群众走进非遗、认识非遗、了解非遗、感受非遗,自觉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中来,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瞭新社)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 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