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国际>解读>正文

瞭新社报道|从印尼到中国:我的文化寻根之旅

2024-12-31

“Tuntutlah ilmu sampai ke negeri Cina”(求知若渴,就到中国去), 这句印尼谚语意蕴无穷,传达了印尼人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不远千里到中国汲取智慧的决心。如今,这句古老的谚语已成现实:中国已成为印尼学生出国留学最热门和向往的目的地之一。中国强劲的经济实力、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质的教育资源以及丰富多元的就业机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印尼学子。中国驻印尼大使馆临时代办周侃表示,截至2023年,已有超过1.5万名印尼学生在中国留学。

而对印尼华裔来说,尽管作为第二代、第三代甚至是第四代的印尼华裔中的许多人从未亲自踏足中国,但在文化纽带的牵引下,大家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思想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因此,许多印尼华裔对中国文化有着天然的亲近,不仅精通印尼语,还能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或者闽南语、客家话等中国方言交流。

赴华求学:与中华文化的再联结

春节是印尼华裔每年团聚、举家欢庆的重要时刻,2003年,春节亦正式成为了印尼全国性假日。节日期间,大街小巷都张灯结彩,人们围坐在大圆桌旁喜迎新年,在欢声笑语中欢度春节。每到这时,长辈们会为小辈准备红包,我们则会一遍遍说着“恭喜发财、新年快乐、身体健康”等祝福语。每每此时,父亲总会提醒我,“永远不要忘记我们的祖先来自哪里。”这种传统文化的延续,至今未曾改变,即使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浪潮中,中华文化的根和魂依旧深植我们心中。

印尼民众欢庆春节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也无处不在。语言上,在印尼华裔家庭中,我们平时除了会使用正式的印尼语,还更习惯称呼长辈为“Yeye(爷爷)”“Nainai(奶奶)”“Wai Gong(外公)”或“Wai Po(外婆)”,有些华裔甚至会说闽南话的“Kung Kung(公公)”和“Poh Poh(婆婆)”。饮食上,我们则通常会烹制结合两国美食特点的菜肴,如杂菜、砂锅豆腐、宫保鸡丁等。外出就餐时,印尼华裔常在早上选择吃点心或肉面(Bakmie),晚上则偏好火锅。

虽然我在印尼生活时已经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但这种文化体验与自己亲身来到中国后的感受却截然不同。于我而言,赴华求学让我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了重新的认识并加深了理解。在杭州和广州求学的两年里,我更加全面地感受到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深厚底蕴,许多见闻让我感到新奇与震撼。比如,汉服在中国的普及程度让我深感惊讶。在印尼,汉服等传统服饰一般仅用于华裔社群的婚礼或庆典等特殊场合;而在中国,穿着传统服饰已经成为了许多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从现代化都市到文化古镇、从节日庆典到日常生活,身着汉服的年轻人自信从容,无一不展现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中印尼对节日庆祝方式的差异也让我印象深刻,例如庆祝端午节的方式。在印尼,人们吃肉粽为主,因此我们也将端午节称为“肉粽节”,但大家对其它民俗的了解则相对较少。而在中国,我发现人们在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之外,还有着赛龙舟、佩戴香囊等独特习俗,从中我也了解到这个节日背后也承载着人们对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纪念。

印尼肉粽及日常菜肴

此外,中国美食丰富多样,中国人对美食也有着极强的创新精神。尽管中国与印尼的食材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中国人对食材的创新和巧妙运用,让人耳目一新。光是榴莲在中国的食用方式便让我感到惊艳无比,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榴莲作为东南亚的常见水果,在中国可以被做成各种美味佳肴——榴莲披萨、榴莲蛋挞、榴莲寿司,甚至还有榴莲火锅、榴莲鸡煲等。

华裔社群:拥抱在华发展机会与情感纽带

印尼第10和第12任副总统尤素夫·卡拉(Jusuf Kalla)曾指出,尽管华裔仅占印尼总人口的4.5%,但他们对印尼经济的贡献达到了50%。事实上,许多印尼华裔从小便开始接触商贸,在家庭经商氛围的耳濡目染下,他们都有着很高的商业敏锐度和开创精神。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中国的大型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凭借其在全球供应链、电商和高新技术领域的优势,日渐成为了印尼华裔学生的热门留学地。很多赴华留学的印尼华裔在课余时间都会积极参与市场调研,探索新的发展机会。尤其是在广交会举办期间,许多印尼华裔学子会专门前往广州参加,深入了解中国产品、中国市场,学习“中国经验”。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会经常访问中国的批发市场和工厂,进行实地调研。 

印尼华裔青少年来华学习交流

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还使我参与到更多华裔社群活动、帮助我扩大了社交圈。在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华裔学生互动时,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不同国家华裔的情况。例如,马来西亚华裔通常在官方文件中使用中文名字,而印尼华裔则没有这种做法;拉丁美洲国家如巴拿马,以及欧洲国家如德国,其华裔社群规模相当庞大。令我惊讶的是,来自拉丁美洲和欧洲的华裔从小就接触并说普通话,而印尼华裔尽管与中国同处一块大陆,却没有这么好的语言环境,这让我更加坚定了学好汉语的决心。

通过结识与自己背景相似的朋友,我迅速适应了在中国的学习与生活。虽然华裔出生和成长在世界各地,但我们血脉相连,拥有共同的中华传统文化与习俗,无论是十二生肖、中国传统节日,还是父母传唱的中文歌曲……这些都是我们共同的“语言”。它们都变成了深厚的纽带,将我们紧紧连结在一起。

踏遍神州:感受博大与多元

神州大地,幅员辽阔。亲身游历其中,我感受到中国大好河山的无穷魅力和生生不息的文化底蕴。在北京,雄伟豪壮的长城昭示着中国古代文明的智慧;在南京,美丽的牛首山不吝展示它的亮丽风光,馆藏丰富的南京博物院静静地铺陈着历史的画卷……每一座城市、每一处景色、每一地历史遗址,都让我更加敬畏这片神奇古老的土地。

除此以外,中国现代的城市建设和文化创新同样令我叹为观止。高效便利的高铁网络让我爱上了“说走就走”的旅行,普及度极高的电子支付让我拿着手机就能走遍全国。这些美好的旅行体验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继续探索更多的城市——长沙、青岛、重庆都在我的计划之内,未来的旅途想必也同样精彩纷呈。 

在北京滑雪

与土地和山川、文化和人们、历史和现代的对话,让我打开了无穷无尽的中华宝库,也见识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它更加深了我与中国的联系,令我感觉更贴近自己的血脉根源,如回家一般亲切。我亦已决定毕业后留在中国发展,决心看遍这满堂锦绣,在这个博大、多元、繁荣的国度创造属于我的华彩人生。(瞭新社)

(作者系瞭新社国际通讯员Michelle Liu (印尼)

编辑:易春燕、陶一苇、陈欣妍    责任编辑:李念

来源:瞭望新时代网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 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

国家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9140089号

瞭望新时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