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2
“英魂归根 信念传承”采土仪式现场。
少先队员将玻璃瓶中的江水浇洒在“信念树”旁。
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也是湘江战役90周年。11月29日,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界首渡江遗址公园,暖阳高照,碧水无波。一场庄严的“英魂归根 信念传承”采土仪式正在这里举行。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壮烈的一战,也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转战广西桂林灌阳、全州和兴安境内时,遭到国民党军队重兵围追堵截。为确保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粉碎敌人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上万名红军将士血染湘江两岸。
默哀、鞠躬、读《告先烈文》……仪式现场,礼炮鸣响后,19名赣南籍失散红军后代捧着用竹藤编织的篮子,到湘江战役旧址采土。今天,他们将在这里撷取浸染过湘江战役烈士鲜血的“英魂土”,带回红军先辈们的家乡,实现红军先辈英魂回归故土的夙愿。
记者在现场看到,失散红军陆献兑的女儿陆翠英双膝跪地,泪眼婆娑,她把竹篮放在一张铺开的红纸上,用手中的小铲子,轻轻地挖取一铲泥土放进竹篮里的布袋中。
在前往赣州的专车上,陆翠英把竹篮紧紧抱在怀中。她的父亲陆献兑是红五军团三十四师的一名班长,湘江战役受伤后留在桂林。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父亲直到去世,都没有回过家乡于都。“带上这袋‘英魂土’,我就当带着父亲和战友一起回老家了。替他们看看家乡的亲人,看看家乡的变化。”陆翠英念叨着。
桂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拥军优抚和褒扬纪念科科长唐建能告诉记者,湘江战役中牺牲了2万余名赣南籍红军烈士,还有40余名红军因为受伤留在桂林,并一直在当地生活,很多人再也没有回过家乡。在湘江战役90周年之际,桂林和赣州两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联合开展“红色根脉·故土情深”红军后代回故乡活动,让红军先辈以这种方式“回家”。“这是对烈士的深切缅怀,也是对红色精神的传承。”唐建能说。
11月30日,失散红军钟志福的儿子钟良发起了个大早,这是他第一次来赣州。有晨练习惯的他从住处出发,沿街走了好几公里路,一边走,一边拍摄沿途的景色。“这是父亲的故乡,我要把这里的景色分享给我的家人。”钟良发告诉记者,父亲钟志福是于都县罗坳镇岩背村人,14岁就跟随部队参加长征,在湘江战役中身负重伤留在桂林,再也没有回来过。
当天上午,“英魂归根 信念传承”培土仪式在群山环抱的赣州市革命烈士纪念馆举行。
记者在现场看到,参加过边境作战、多次立下战功的老兵陈宏雄也来到现场,他郑重地从钟良发手中接过“英魂土”,缓缓洒在一个挖好的树坑里。“赣南的红军先辈,欢迎回家!”说完,陈宏雄举起右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活动现场,赣州市委宣传部、赣州军分区政治工作处、赣州籍退役军人代表,先后从19名赣南籍失散红军后代手中接过从兴安界首渡口采集的浸染红军先烈热血的“英魂土”,洒在赣南红土地上,共同种下传承革命理想、赓续红色血脉的“信念树”。数十名戴着鲜艳红领巾的少先队员,捧着装满江水的玻璃瓶,浇洒在刚刚种下的“信念树”旁。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红军后代们先后走进赣州市革命纪念馆、瑞金市“一苏大”旧址、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地纪念园等场所参观,了解赣州市革命历史,追溯中央红军长征起源。他们按照父辈祖籍分组,由当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带领前往祖籍地寻根问祖,与亲人团圆。临走之前,他们不约而同取一抔家乡土带回桂林,以告慰长眠他乡的先辈在天之灵。
“这一路,我们回顾了父辈当年艰辛的革命历程,更加深刻感悟到他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活动结束,红军后代盘恩祥感触颇多,“虽然我年纪大了,但作为红军后代,我有责任把这些红色历史和精神好好传承下去……”
记者从桂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了解到,近年来,该市对散落在桂北五县(含灵川)各地的湘江战役失散红军后代进行了广泛搜寻、摸排和走访,共核实并确认湘江战役红军遗属218名,并专门制订了《湘江战役红军遗属帮扶实施方案》,明确规定由市政府在春节和“八一”等节日定期走访慰问湘江战役红军遗属。同时,联合爱心企业和志愿服务团队常态化开展关爱红军后代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传递关怀和温暖,引导全社会树立尊崇英雄、学习英雄的风尚。(瞭新社)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 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