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9
长期以来,茶是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而点茶技艺兴于唐、盛于宋,是两宋饮茶的主流形式,也是中国古代茶艺的代表之一。
其后,点茶虽曾湮没在时光中,但随着中国古代茶艺的复兴,点茶技艺愈发受到关注与重视。近年来,在以广州市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茶艺(点茶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黄建红为代表的一众点茶艺人的努力下,点茶进一步融入现代生活,中国茶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独特之美。
一、与茶结缘,探寻历史
自幼,黄建红的人生轨迹便与缕缕茶香作伴。“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我出生于有着‘中国小白茶之乡’美誉的福建建阳。”据介绍,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位于建溪上游、武夷山南麓,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个县邑之一,其产茶历史悠久、茶类多样。“佳茗春深盛建阳,武夷溪谷挹清香。”清朝时期,乾隆皇帝便曾为建阳茶赋诗。
“在我家乡的后山上就有一大片茶园,我从小看着父母采茶、制茶、喝茶。”黄建红回忆道,“虽然喝茶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当时人们对喝茶并不讲究,仅把它当做一种解渴的饮品。”她不曾想,自那时起,一颗名为“茶”的种子,便飘落在她的心田。
初中时期,黄建红常到武夷山登高望远。她发现那里的人们受茶文化的影响更深,几乎家家户户都懂得品茶,并且有许多爱茶的游客慕名到访。耳濡目染之下,她对茶和茶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当地人对喝茶十分讲究,对茶的品味也有更高的要求。从那时起,我才发觉小小的一片‘东方树叶’竟然蕴含了那么深的学问,从而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高中毕业之后,黄建红偶然结识到许多行业内的前辈,渐渐地在他们的带领下学习茶叶评审,进一步深化对茶的认识和理解。“茶叶评审,即对茶叶的质量进行把关与专业的品鉴。虽然我并非在学校学习相关专业,但是通过前辈的指导以及与高手进行切磋,我有效地学习了茶叶审评的流程,我的茶叶品鉴能力也得到很好的提升,这为我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白茶茶叶(资料图)
此后,黄建红在与茶作伴的路上勇往直前,坚定了要把它作为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2003年,在前辈的启发下,她来到广州创业,把福建的茶叶带来了广东。此后,黄建红不断汲取专业知识、提升技能、拓宽眼界,从而飞速成长。“通过与一众专业人士的交流,他们给了我许多专业的指导,让我获益良多。”
但令她没想到的是,偶然间的一个“难题”,竟带领她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一次,一位非常喜欢中国陶瓷的外籍友人找到黄建红,“他表示,国外许多博物馆都展出了产自宋代建窑的黑色陶制茶碗,但极少说明其具体用途,所以他来到中国,想了解这些茶碗的来历。”
她回忆道,“我知道建阳曾有瓷窑,但是关于这些茶碗,我却一点也不了解,所以我决定深入探寻。”由于当时互联网尚不发达,黄建红便多次往返广州与建阳,向家乡的老人了解情况。问询无果后,她挖掘更广泛的渠道,前往博物馆、图书馆查找资料,请教研究古陶瓷、古诗词、宋朝历史的专家学者等,前后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一点一滴地揭开了她心中的谜团。“那时的我就如同海绵一般,吸收着海量的知识,并不断将它们串联起来、梳理历史的脉络。”
原来,建阳除了盛产茶叶外,更是宋代八大名窑之一——建阳窑(简称“建窑”)的所在地。建窑始于唐代,在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极为繁盛,至清代而终,其以烧造风格独特的黑釉瓷器著称。由于宋代斗茶风尚盛行,产自建窑、用于点茶的黑釉茶盏也被人们称为“建盏”,颇受宋代文人的喜爱。
黄建红介绍,一般来说,建盏胎体厚重坚致,胎色紫黑;釉色黑而润泽,盏底露胎,釉汁垂流厚挂;釉面多为褐黄色、银灰色和褐蓝色;烧制后釉面呈现明显的垂流和窑变现象。“建盏的烧制,要看‘天意’与‘缘分’。经1300度高温烧制,釉面呈现出什么状态,要等开窑后才知道。若其斑纹能呈现出均匀的兔毫、油滴、鹧鸪斑等形态,那便是难得一见的佳品。杨万里所著的《以六一泉煮双井茶》一诗中,‘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便是对兔毫盏的描写。”
建盏
随着黄建红对建窑、建盏了解的加深,这进一步激发了她对点茶技艺的好奇。“一方面,茶盏与点茶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想学习茶盏具体的使用方式以及点茶的完整流程;另一方面,苏东坡、黄庭坚、杨万里等诗人都著有与点茶相关的诗句,这表明了点茶是宋代重要的生活方式,我认为十分值得我们挖掘。”
二、钻研技艺,去芜存菁
茶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饮品,自古以来,人们探索出了“吃茶”与“喝茶”两种方式,而点茶便是“吃茶”的代表之一。在阅读了许多关于宋代点茶的书籍后,黄建红在2013年前往武夷山拜访了茶百戏非遗传承人章志峰老师,“茶百戏是在点茶的基础上用清水作画的艺术,章老师对点茶和茶百戏进行了多年的研究。通过与他交流,我了解到了点茶的特点及其发展脉络。”
黄建红介绍,点茶是先将茶叶磨成细腻的茶粉,再将茶粉置于茶盏中,分次加入少量的沸水,运用茶筅进行调膏、击拂、拂沫等,让茶汤产生丰盈的沫浡(即泡沫),最后将沫浡和茶汤一同吃下,这便是“吃茶”的由来。
用于磨茶粉的工具
“点茶时通过击拂的手法,把茶叶中茶皂素、蛋白质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激发出来,在‘吃茶’过程中人们能更好地吸收茶叶中的营养。”她进一步说道,一盏好茶应当沫浡色纯白、沫浡经久不散,吃时感觉口感绵密顺滑、回甘有韵味、口齿留香,还能感受到兰花香和乳香。
通过查阅大量的古籍和史料,如蔡襄《茶论》、宋徽宗《大观茶论》等,黄建红逐渐地掌握了传统的点茶技法。她表示,传统点茶多用“三汤法”与“七汤法”,因宋徽宗的推举,七汤法在宋朝更为盛行。“北宋时期,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几乎人人都喜欢茶。因此,点茶拥有深厚的发展土壤和传播基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比如七汤法,除了说明点茶的步骤和方式,还包含了作者关于点茶意境和美学的表达,也体现了宋人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后来,经过多年的实践,她发现传统的点茶法不利于教学与传播,“非遗技艺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学的需求,我认为点茶需要有一套标准化的流程和体系,让初学者也能够很快地掌握点茶的方法和窍门,这样点茶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于是,黄建红总结了这十多年间点茶的经验与心得,去芜存菁,开创了“点茶十二式”,并将其融入到如今的教学中。
据介绍,点茶十二式分为行礼、置筅、温器取粉、注汤调膏、注汤击拂、注汤拂沫、注汤立乳、分茶、请茶、吃茶等步骤。“点茶十二式对于茶器的摆放位置,注水的区域、角度、分量,水的温度等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比如,如今我们多使用白茶或绿茶来点茶。”黄建红解释,她曾尝试用六大茶类的茶叶进行点茶,但由乌龙茶、红茶、黑茶击拂而来的沫浡是褐色的,而由白茶和绿茶所击拂而来的沫浡如云似雪,更符合苏东坡诗句中“雪沫乳花浮午盏”的描述。
用于点茶的器具
她补充道,对于底蕴深厚、想要进一步研究点茶的人群,则可以通过文献、古籍、诗词、古画,甚至是宋代陶瓷等继续挖掘点茶之美。
三、传承非遗技艺,讲好中国茶文化故事
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成为了国与国之间的纽带。
截至目前,我国有44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便包括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习近平总书记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黄建红表示,“茶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它值得被更多人所了解。我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茶’的世界,亲身体验茶的魅力并且喜爱它。”在多方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下,“广州茶艺(点茶技艺)”于2020年入选了荔湾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黄建红成为了这一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近年来,她秉承“传承点茶技艺,弘扬中国茶文化”的宗旨,一方面不断深入探索和精进自身技艺,并将点茶心得梳理成超过20万字的教材,让更多人能了解点茶的内涵;另一方面,积极参与或举办各种类型的文化传播活动,开设了各类点茶课程,拓宽其传播途径,助力点茶技艺走向更广阔的的舞台。
在传承技艺方面,黄建红在过去一年里开设了八期点茶非遗传承班,面向社会各界招生,从中筛选及培养“非遗新人”;她与高校进行合作,通过“大师进校园”的方式,推动非遗的活化利用,进一步探索非遗人才培养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方式。
此外,她还与小学合作,将非遗点茶课程引入小学校园,进一步普及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我认为,想要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就一定要培育好适合传统文化生长的沃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黄建红介绍,“孩子的学习力超乎我们的想象!经过一年的学习,试点小学三年级的200多名学生都能够很好地掌握点茶技巧。”
黄建红非遗点茶课程引入小学校园
与此同时,她还积极助推点茶技艺及茶文化走向世界舞台。在黄建红看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点茶不仅是中国茶饮方式的重要代表,也是如今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宋朝,点茶传播到邻近的日本、朝鲜后,助推如今日本抹茶道和高丽茶礼的形成。“‘东方树叶’不仅仅是一片叶子,更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民心相通,搭建了中外人民间友谊的桥梁。”
由此,她在全国多个城市参与了逾百场的茶论坛、讲座、茶会雅集等,接待过160多个国家的大使及总领事。她回忆道,“我们曾在许多外事场合展示、推介点茶技艺。有不少外宾感慨地表示,他们此前从未了解过点茶。通过观看演示、亲口品尝、切身体验,大家都对这项非遗技艺感到惊讶和赞叹。”
我国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是非遗的“宝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智慧的结晶,我相信非遗项目之间的‘跨界融合’将会产生无限的可能。”因此,她积极探索,尝试将点茶与其它非遗项目相结合,希望能碰撞出更绚烂的火花。
在点茶器具方面,她曾尝试使用香云纱来制作点茶器具的包装、将西村窑制作技艺与茶盏烧制相结合、与银器制作技艺传承人共同制作茶粉勺等。此外,点茶涉及空间布置和艺术设计,她认为在这个层面将有更多“跨界”的可能性,比如考虑将香道、插花、广彩等与点茶相结合,营造出更具中华传统特色和韵味的氛围,让人们“沉浸式”地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黄建红透露,在未来,她将积极推动成立点茶协会,凝聚更多热爱点茶和茶文化的人群;同时,她希望能够举办与茶相关的技能大赛,助力点茶技艺的发展,让点茶能够走向职业化的道路,形成更大的合力扩大其影响力。“我将继续致力于传播点茶这项非遗技艺,让更多人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这是我的责任和使命。”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一片叶子,蕴含着中华文化深厚的内涵与精粹;一盏茶,成为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茶,作为中国与外国间的桥梁与纽带,生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魅力,有力推动中外间的经贸、文化交流。在一代又一代非遗传承人的努力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在新时代、在更广阔的的舞台继续闪耀着璀璨星光。(瞭新社)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 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