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6
距离蛇年春节还有一个多月时间,好消息就来拜早年: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申遗成功,国人之自豪与喜悦溢于言表。当然,也有人不解:我们过了几千年的节日为什么还需要申遗?怎么现在才申遗?
这也是继去年底第7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之后,“中国年”再次引发世界关注。此次春节申遗成功,到底意味着什么?
春节是中华文化中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万家团圆、辞旧迎新的喜庆日子,对于亿万国人来讲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正如网友所说,这是“刻在中国人DNA里的仪式感”。近年来,“除夕放不放假”“有没有年三十”“到底回谁家过年”等话题屡次冲上热搜,充分证明了人们对这一传统节日的重视和期待。此次春节申遗成功无疑意味着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将进一步增强,其积淀的极其丰富的习俗活动和文化内涵也将被重新审视。同时,“中国年”独一无二的价值在国际社会被看见、被确认,有助于在全社会提振文化自信心,为我们与不同文明开展交流对话增加底气。
“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春节申遗成功,还代表着一种国际社会认同,一种对春节所彰显的人类文化的普遍性的认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案例,“中国年”升级为“世界年”生动展现了中华文明和东方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当前,已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透过“人类非遗”的视角,全世界能够更形象地了解中华文明何以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立足现实,这也未尝不意味着传承年俗、留住“年味”的紧迫性提升。数千年来,春节不断维系和强化着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情感纽带,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近年来“年味越来越淡”等声音不绝于耳,彰显出人们对于春节民俗、文化式微的担忧。正如专家所呼吁,“申遗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种保护手段”,列入非遗名录,代表着今后在遗产确认、研究、保护、宣传、传承等方面力度都将有所加强,从而使得春节在社会中得到更多尊重和弘扬。这对于促进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传承和保护非遗,作用不可估量。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自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至今,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涵盖了从粤剧、昆曲、古琴艺术、妈祖信俗、二十四节气等多种类型。以春节申遗成功为契机,我们可以重新品味“中国年”。需要深入思考的是,如何更好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化遗产多重价值,让人们“过个好年”,也让“中国年”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瞭新社)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 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