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2
采挖、分拣、搬运,光滑饱满的马铃薯翻滚而出,顺着农机履带滑入编织袋。嚯!平均亩产达5812.51公斤!
日前,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发放镇下沙子村,这是甘肃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对1860亩“甘农薯7号”进行实测实收的结果。
不仅产量高,品质也好。“这一品种在抗低温糖化和耐贮性方面表现卓越,低温贮藏6个月还原糖含量低于0.20%,不容易出现褐变,非常适合炸片炸条加工。”甘肃农业大学省部共建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张峰在现场兴奋地说,该品种能够打破国内加工型马铃薯长期依赖国外品种的局面,对甘肃马铃薯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具有重要意义。
甘肃是我国马铃薯的重要产区,去年马铃薯总产量超过1500万吨,居全国第二,但高品质加工型马铃薯占比较低,其中面临的一个瓶颈问题就是种源。
自2010年起,张峰就带领甘肃农业大学马铃薯团队的科研人员,开启了漫长的马铃薯育种生涯。区别于玉米、水稻等主粮作物一般有两套基因组,马铃薯普通栽培种有四套基因组,遗传背景复杂,杂交后代选择难度大,稳定性很低,因此难以育出突破性新种,育种周期常以十年为单位。
失败了再开始,跌倒了再爬起。团队先后选育出了“甘农薯6号、7号、8号、9号”系列马铃薯新品种,其中,“甘农薯7号”表现抢眼。“到今年10月,甘农薯7号已在全国12个主要马铃薯产区推广,累计种植面积超过43万亩,授权种薯生产企业增至9家,累计授权费用超过300万元,我们期待它能够成为咱们国家主流的加工品种。”张峰信心满满。
近年来,立足西北地区干旱缺水、年平均气温低的自然资源基础,甘肃农业大学主动回应区域粮食安全、品质农业和生态安全需求,聚焦干旱生境主要粮油作物、中草药、蔬菜和饲草作物发力,为甘肃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提供科技支撑。
针对冬油菜越冬的关键技术瓶颈与抗寒机理等重大技术理论问题,甘肃农业大学孙万仓教授带领团队展开了长达40年的科研攻关,年行程2万多公里,将上万份油菜种质资源带回实验室,在一遍又一遍的实验中,取得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突破性进展。他们先后培育出能抗极端低温的冬油菜品种18个,推动冬油菜种植区域由北纬35度北移至北纬48度,结束了北方旱寒区不能种植冬油菜的历史。
甘肃农业大学彭云玲教授长期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她带领团队育成9个抗旱、耐密、宜机收玉米品种,其中“甘农588”凭借高产、适应性广的特性,成为甘肃、陕西、宁夏、内蒙古旱作农业区的主栽品种之一,带动了玉米品种更新换代。
眼下,来自甘肃农业大学的一支支科研团队,紧盯甘肃“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农业产业,将智慧和汗水洒向田间地头,为寒旱特色农业发展注入“科技之光”。(瞭新社)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 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