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人文>正文

“夜课堂”有“潮生活”

2024-06-25

今年母亲节,浙江杭州“90后”姑娘秦菱伶将自己的剪纸作品寄给了母亲,很快收到母亲“惊喜!特别感动!”的微信回复。之后的儿童节、端午节和父亲节,她又制作了动漫、粽子和父爱主题剪纸,并拍成视频发到微信朋友圈。“获得了很多点赞,还有很多朋友私信问我在哪儿学的剪纸。”秦菱伶兴奋地说。

剪纸是秦菱伶在杭州市文化馆“夜课堂”新学到的技艺。

去年3月,杭州市文化馆尝试举办公益培训“夜课堂”,针对“上班族”策划艺术培训。今年,“夜课堂”以“潮生活”为主题,在去年的基础上新增了民乐、书法、剪纸、西湖绸伞等课程。

25岁的杭州建德市剪纸技艺传承人王介明,是“夜课堂”剪纸课的老师。同为年轻人,王介明很了解学员的需求,课程设计得用心、贴心。跟往常在校园或社区开展的传统技艺教学不同,他改变了先讲历史再讲技法的授课顺序,而是采用设计剪纸步骤分解图的方式,带领学员通过直接学习具体剪纸形象入门,并配合节日和节气进行主题创作,效果不错。“今年是龙年,我就让学员观察龙主题剪纸中的龙纹,再分析其中的寓意和技法诀窍。大家理解得很快。”王介明说。

“夜课堂”剪纸课的首批学员共20名,大部分是第一次接触剪纸的年轻人。四川“00后”小伙子马权龙在“夜课堂”上了几堂课后,剪纸水平明显提升。“完全爱上了剪纸,想一直学下去,跟着老师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希望大家有机会都来学习。”

浙江传媒学院的老师钟立杨选择了油画课和社交舞。去上课让她感到自己年轻了不少。“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这就是文化的力量。”钟立杨说。

从事传媒行业的江江(化名)和在互联网企业工作的爱人一同报名了社交舞课程。课程固定在每周三晚上19∶40开始,清一色都是年轻人。“同龄人兴趣相通,加之授课老师很有感染力,课堂总是很欢腾。”江江说,现在每周三晚上是她和爱人最期盼的“二人时光”,甚至从外地出差回到杭州都要马上赶过来上课,以保证练习时间。“夜校是父母那一代人的记忆,又是我们这代人新的体验,感觉复古又时尚。”他们说。

“开设‘夜课堂’是为了精准服务年轻群体。我们针对年轻人的特点,将传统与现代潮流有机融合。”杭州市文化馆艺术培训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杭州市文化馆精心打磨课程,不负年轻人的期待。如竹笛和箫等音乐课提出“闺蜜式分享”理念,鼓励学员结对合作合奏一首曲子,增强了课程的社交属性。

杭州市文化馆还建立“潮生活夜课堂”社交账号,联合杭州本地生活达人做“种草”文案,各区文化馆馆长和培训部主任当“种草官”,以视频为主推介体验课。“潮生活夜课堂”小程序则方便年轻人以“种草值”置换部分课程和文化志愿服务。“让年轻人从‘夜课堂’的体验者转变为参与者,进而成为服务者,把所学所长转化成一种影响力更广的公益力量,持续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回馈社会。”杭州市文化馆馆长祝捷表示。(瞭新社)

编辑:卢柏康    责任编辑:陈泽

来源:中国文化报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 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

国家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9140089号

瞭望新时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