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宗教>正文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2024-06-14

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主要围绕着传承群体展开,不仅要关注他们的传承现状,更要考虑他们的长远发展;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物质需求,更要在精神上给予更多支持与肯定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推出了“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充分展示新时代以来非遗保护传承的良好局面。

国家领导人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中国积极开展非遗保护实践,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之路。

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主要围绕着传承群体展开,不仅要关注他们的传承现状,更要考虑他们的长远发展;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物质需求,更要在精神上给予更多支持与肯定。自2015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以来,举办各类研修、研习、培训1330余期,149所大学参与其中,超过10万人次参与培训,一些省区市也开展了本地的非遗研究培训工作。这些研培计划的学员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是非遗服务重大国家战略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通过建设非遗工坊、培养非遗传承人、畅通销售渠道等方式,不少实践都取得了丰硕成果,累计带动百万人就业,多名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目前,各地非遗工坊已达到6700多家,其中2100余家位于脱贫地区,覆盖了不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发挥积极作用。

通过健全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基层的非遗保护热情被充分激发了出来。对本行政区域内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认定,体现着当地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的特色,体现着对当地人民创造力的重视和尊重。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把本行政区域内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认定出来,提高其“可见度”,不断加大对非遗项目保护传承的支持力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财政加大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财政支持,各地对非遗项目也安排了经费支持。目前,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的健全完善,为非遗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有力保障。北京、河北、浙江3个省份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为539个子项,在有关部门近期开展的四级非遗项目试点调查中,这3个省份的四级非遗项目达3万多项。我们可以看到,在地方日常举办的非遗传播展示活动中,担任主力的更多是一些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他们与当地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很接地气,可以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与意愿。

非遗保护与自然环境保护互为依存,协调共促。比如,“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带动了与茶相关的非遗项目的保护与发展。文化生态保护已经成为非遗保护的一种理念和方法。文化和旅游部不断推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进一步加强了地方政府主体责任的落实。以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榆林)为例,多年来,榆林市深入开展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陕北民歌、秧歌、剪纸等一大批非遗项目传承队伍不断扩大。2024年“古城过大年”活动开展了全国秧歌展演,榆林本地和各地的几十支秧歌队连续12天在古城表演,每日最多近15万人次现场观看。

近年来,非遗的展示也在提质升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已于2022年2月开馆,大运河非遗展示馆、浙江省非遗馆、广东省非遗馆相继开馆。非遗馆成为人们了解非遗、体验非遗、传承非遗的新场所。

当前,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如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是重要课题。我们要进一步鼓励非遗传承人将非遗融入旅游空间,使非遗成为丰富旅游产品的重要选项。在旅游发展中,要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和内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和空间,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久保护和永续利用。(瞭新社)

编辑:卢柏康    责任编辑:陈泽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 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

国家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9140089号

瞭望新时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