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宗教>正文

老子犹龙 孔子如凤

2024-02-27

龙与凤是中国古人精神世界中出类拔萃的灵物。提及“人中龙凤”,不少人最先想到的可能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庞统,他们分别有“卧龙”“凤雏”的美称。其实在他们之前,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也曾被视若“人中龙凤”。

老子之学“不落言筌”

有趣的是,视老子为龙的正是孔子。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了这则故事:孔子从老子处问礼回来后,弟子们想听听老师对老子的评价。孔子经过一番思考后表示,老子实在非同寻常,真不知当如何形容他。如果一定要讲一讲,或许可说“其犹龙”吧。

之所以会认为老子跟龙相仿,孔子作了简短的说明: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和山中的走兽,虽不容易捕获,但并非不可能,因为我们可以把握住它们的生活习性。比如鸟,我们知道它会飞;又如鱼,我们知道它会游;再如兽,我们知道它会走。而要捕获走兽可以用网套,捕获游鱼可以用垂纶,捕获飞鸟可以用箭射。但龙不同,能飞、能游、能走,行踪不定,变化莫测。

在这里,孔子传达的言外之意就是,老子其人其学非一般的世俗知见所能范围与牢笼。换言之,老子之学“不落言筌”。

在《史记》之外,《庄子》也有一段相关记载——

“诲人不倦”的孔子见过老子后多日没言语,这让弟子们感到有些反常。有人问老师:您去见老聃,对他有什么规谏和教诲吗?孔子道:此言差矣!我所见的老聃是跟龙一样的人物,而龙不论是蜷缩起来还是伸展开来,都是那么从容自在,乘云驾雾而优游于阴阳二气之间。老聃就是如此,其德其能皆在我之上。在他面前,我只有瞠目结舌的份,怎么可能去规谏、教诲呢?

听了孔子的描述后,弟子子贡感到非常不可思议:难道人真的可以像龙那样做到安居不动而神采奕奕、静默深沉却深切感人、言谈举止如同天地运行吗?

在这则故事中,作者借孔子与子贡之口而言的“合而成体,散而成章”“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发动如天地”等,不仅体现了其心目中龙的形象,也体现了时人对老子“无为”主张的生动描述。

值得注意的是,在孔子将老子比作龙之时,老子似乎也把孔子比作凤。这则故事见于《太平御览》所引的一段《庄子》佚文中——

老子见到孔子及随行的弟子五人,便问孔子:他们都是谁?孔子根据弟子的各自特点分别作了介绍。听完之后,老子感叹道:我曾听说南方有种圣鸟,人们称其为凤。凤所居住的地方积石千里,栖息于如美玉般高贵、圣洁的琼树之上……凤鸟外表看起来十分华美,从头到尾无不彰显着圣明、仁义、智慧、贤德。

将孔子比作凤的,还有楚国的狂人接舆,这在《论语》中有明确记载。面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接舆边走边唱道:凤凰啊,凤凰!如今道德浇薄,世风日下!过去的已经过去,多言无益;未来的尚未到来,还可期冀。

孔子崇文“约之以礼”

从上述记载和故事中不难看出,将老子、孔子比作龙凤,其实是古人的巧妙比德,其所注重的不是外在的形似而是内在的神似。

大体而言,龙凤是想象的产物,是历史记忆“层累”的结果。从先秦文献来看,龙并非最高统治者的象征或“帝德”“天威”的标记,而似乎是现实中存在的动物,可以豢养甚至食用。如《左传》有言:“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

从甲骨文来看,龙可能是有着巨口獠牙的动物。在宋代画家马麟的《三官出巡图》中,水官所御之龙的嘴上套有粗实的链子也体现了这一点。这亦与老子给孔子留下的“不怒自威”“难以说服”的印象有几分暗合。

随着宗教祭祀活动的发展与需要,龙逐渐从现实世界进入精神世界,并因其能飞、能游而成为沟通天地的媒介、人神交通的使者以及在天地间自由遨游的象征。河南濮阳的蚌塑龙虎图以及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等,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从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龙是作为马的高配版而出现的。在《周礼》中,就有“马八尺以上为龙”的说法。此外,正如有驷马之驾一样,神人所驾的龙往往也不止一条。据《山海经》记载,南方祝融、北方禺彊、西方蓐收、东方勾芒四位神人皆是“乘两龙”。

进一步来看,神人御龙折射出古人的一种理想生活状态,这就是“游”。《庄子》开篇《逍遥游》描述了这种理想生活状态:“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似乎又合乎老子给孔子留下的印象,即老子思想“如天马行空”,贯通天地之间,穷究天人之际。

除了威猛而难以驯化之外,龙的另一个特点是能屈能伸、能上能下,善于变化而不可捉摸。

《管子》有言:“欲小则化如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欲尚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

刘向《说苑》有言:“神龙能为高,能为下,能为大,能为小,能为幽,能为明,能为短,能为长。昭乎其高也,渊乎其下也,薄乎天光也,高乎其著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有类似的解释:“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

这些描述同老子“贵守柔”之道有相似性。《庄子》进一步肯定了这一点:“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

值得补充说明的是,关于如何理解孔子口中的龙,马王堆帛书《二三子问》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提示:面对弟子们的发问,孔子作了耐心的解答,其核心观点是“龙大矣”,变化万方而不失本形,可谓至神至能。这也正是老子其人其学所体现的特点。老子身为史官,博览群书而学识渊博,通晓古今而志究天人,不可谓不“大”。

而之所以用凤来比喻孔子,则与凤之德密切相关。简而言之,主要体现为两点:“文”与“德”。

《山海经》说:“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可以说,“五采而文”是凤的鲜明特点,这与孔子其人其学亦相契合。作为夫子的孔子崇文,主张“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希望以仁德教化民众,进而使天下从蒙昧走向文明。

与之相关联的是,凤凰也是一种圣德的象征。《尚书》有言:“箫韶九成,凤皇来仪。”而世人“知孔子有圣德”,故比孔子于凤。

不难看出,与龙主要体现为一种遨游天地间的状态不同,凤更多体现的是协和万邦、四方来仪的姿态。

一言以蔽之,老子犹龙,孔子如凤;一贵幽隐,一尚文明。龙与水相关,凤与火相关;水渊深而幽隐,火灿烂而文明。

通过对龙与凤的意象品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人对老子、孔子其人其学的认识;通过对老子、孔子其人其学的领悟,我们又可以增进对龙之大、凤之德的了解。(瞭新社)

(作者张腾宇 林梦佳,单位分别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山大学)

编辑:果果    责任编辑:方知有

来源:光明网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或引用之图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 与本站联系,本站将及时更正、删除。版权问题及网站合作, 请通过瞭望新时代邮箱联系:lwxsd@liaowanghn.com

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 换一换

友情链接

国家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9140089号

瞭望新时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